刘伟玲
河南省尉氏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南开封475501
摘要:校园霸凌是当前跨意识形态的一类世界性的社会难题,校园霸凌的发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痛苦,而且也会给相关联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校园霸凌的有关成因,包括自身、伙伴关系、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了相关的预防中职生校园霸凌的措施,以期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中职生;校园霸凌;成因;预防措施
一、概念界定
(一)中职生
中职生是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简称,在教育阶段上,他们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等。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鼓励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中职生的群体也相映得到了扩大。
(二)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又称为校园欺凌、校园欺辱等,挪威的学者奥维斯最早于1978年提出校园欺凌一词,他对校园欺凌的解释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生性的事件”[ 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 ]。此外,随着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各国对其引起了重视,相继以法律形式来界定校园霸凌。本文将校园霸凌定义为在学生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力量不均衡引发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是一方对另一方发出的产生不良影响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威胁、破坏、言语、压力以及网络威胁等。
二、中职生校园霸凌的学校成因
发生在中职生群体中的校园霸凌,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学生自身,还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由于中职生群体大部分时间处在校园之中,因此本论文以学校五视角为出发点,揭示校园霸凌的学校成因。
(一)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认知及应对校园霸凌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中职生大的都处于青春期,因此,中职学校对其教育不仅要注重教书,还要强调育人。首先,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习得职业技能,从而在毕业后得以就业。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对于学生德育的目标忽视,德育的忽视进而导致了学生忽视自我素养教育,逐渐不受社会规范和校规校纪的约束,最终导致了校园霸凌状况的发生。其次,中职学校及时存在德育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大学内容不清晰、不明确,并且缺乏预防校园霸凌的相关教育内容。最后,学校对于校园霸凌的教育方式方法封闭滞后,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更难将相关知识加以加工和消化,必然缺乏教学实效,从而间接助长了校园霸凌行为。
(二)学校管理的疏漏
校园霸凌现象的出现,侧面反映出校园管理的疏漏。首先,学校管理者对于校园霸凌的认识不充分,将其简单的归于偶发事件,对其教育处理也缺乏实效,更缺少预防校园霸凌的意识。错误的认知和处理方式相当于变相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号,导致校园霸凌行为的滋生。其次,学校缺乏有效的校园霸凌处理措施,当前校园霸凌频发就反映出了校规校纪的失效,无效的校规校纪对于约束学生的行为毫无意义,也在无声中助长了这一现象。
最后,学校缺乏对于教师的相关培训,培训的缺失导致教师在处理校园霸凌事件上的失职和缺失,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处理校园霸凌的方式单一,集中表现为依据校规校纪进行约谈、根据严重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警告处分。二是教师处理校园霸凌事件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引导,这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信任,事件的处理也变为治标不治本。
三、中职生校园霸凌的预防对策
(一)构建和谐校园,提高预防校园霸凌的能力
良好的校风校纪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霸凌等行为,因此,学校必须提高预防校园霸凌的工作能力。首先,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转变意识,强化防范校园霸凌的管理意识。那你者必须明确管理的目的在于教化而非惩罚,而预防校园霸凌也要强调教化的作用,管理者可以借鉴国外预防校园霸凌的成功经验,并辅之以自查你校制度规范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园霸凌预警机制。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手段进行预防校园霸凌的宣传教育,将相关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处罚办法以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养成正确的态度,意识和行为。最后还应该提高教师防治校园霸凌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于校园霸凌的认知,学习预防和治理校园霸凌的方法和策略。在处理校园霸凌行为时,教师也应注重情感的疏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强化预防校园霸凌的发生
学校教育中,预防校园霸凌的主要阵地还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中职生的意识和行为。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应该在课堂教育中明确预防校园霸凌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制定目标时应注重差异性和多样化,不同班级的学生素质及倾向性不同,对此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应重视情感教育,让平等,友善等意识潜移默化的深入中指生的内心之中,以此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审视和自查原有的教学内容,将冗余的教育内容及时删除,不断修改和增订我和学生实际的、引起学生共鸣的教育内容,必要时还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内容的编定。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抛弃原有固化的教学方法,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讲授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张强校园霸凌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大部分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学校应当通过教育合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自我效能感,尤其应该注重发挥评价的做用。首先,评价要有时效性,事后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行为难以产生影响,所以应当及时进行正面或负面评价。其次,将校园霸凌纳入评价的指标之中,使得校园霸凌在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烦主流,非认可的行为。最后,学校定期还可以开展模拟校园霸凌的活动,教授学生常规性的操作能力。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让被欺凌者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一方面也可以让欺凌者换位思考,减少此类行为。
四、总结
校园霸凌是直升群体之间力量不均衡的攻击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失范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校园霸凌既不利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严重时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扭转的影响。治理校园霸凌,我们应当以预防为主,和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校园霸凌的发生概率,提高学生教师对于校园霸凌的认识,从意识上转变其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1]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
[2] 靖国平著.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 姚建龙主编.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 高彧编.校园暴力防范与突发事件处置[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5] 张雄编著.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6] 谭晓鸣,张香兰.略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成因及预防对策--基于失范理论的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作者简介:刘伟玲(1973·12 )女 ,汉族,籍贯:河南省开封市,学历:本科,河南省尉氏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中教一级,主要担任思政教学工作,从是班主任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