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语文教学拓展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陈静
[导读] 语文知识纷繁复杂,但语文知识体系内部又是相互联系的
        陈静
        成都市通锦中学校     610031
        
一、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拓展
        语文知识纷繁复杂,但语文知识体系内部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通过拓展,将他们内在的联系很好地衔接起来,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方法。
1、举一反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几个或多个与之相同的知识点。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是用得较多。如文言文中表时间短的词有“未几”、“俄而”、“既而”,如:蒲松龄的《狼》一文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而”表转折,就要让学生联想到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与之相同的用法有《论语十则》中的“人不知而不愠”,《马说》中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又如看到《童趣》中的“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中的“以”字,就要让学生联想到《狼》一课中“以骨投之”,“以刀劈狼首”的用法,它们用法一样都是“用”的意思。就要想到通过联想法让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2、延展法
        拓展法,是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与之有关联知识点。如让学生由记叙的表达方式延展出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的其它几种表达方式。又由描写拓展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由环境描写拓展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又由人物描写拓展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又如“而”的用法由其中一个用法“并列”(黑质而白章。)拓展出“顺接”(马无故亡而入胡。),“转折”(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假设”(人而无信),“修饰”(暮而大亡其财)等用法。由《智子疑邻》中“暮而大亡器财” “丢失”拓展出《塞翁失马》“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由《狼》中“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拓展出“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乃悟前狼假寐”(才),这样通过拓展、延伸就可以把初中阶段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复习与归纳。语文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比较法
        通过对比,揭示彼此的不同,从而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如很多同学对含有“像”“好像”的句子无法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通过比较法,就可以摆脱困扰。因为含有“像”“好像”的句子有三种用法:1、比喻句。当句子符合“把什么比作什么”就是比喻句,如:那朵花像小姑娘圆圆的脸蛋。把“花”比作“脸蛋”就是比喻句。2、表比较。如:“我长得像我爸”就把“我”和“爸爸”外貌作了一个比较。3、表猜测。如:“今天,张老师没来,好像生病了。”这个句子就是对张老师没来的情况作一个猜测、估计。把通过比较便可以知道它是不是比喻句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分不清修辞手法、说明方法,那就可以通过比较明确三者的区别:说明方法一般都是三个字,而且第一个字一般都是动词如: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而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两个字。修辞手法中“比喻”变成说明方法就是“打比方”这样通过比较拓展,许多知识难道迎刃而解。


5、积累法
        荀子在他的《劝学》中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用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好语文,积累很重要。怎样积累?首先要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把老师讲的知识点记下来,一天天坚持下来,就会积少成多。其次定期整理笔记。把笔记中相同的知识点找出来,加以完善。如:文言文中“为”的意思。初一积累的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担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初二积累的有“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为宫室,为器皿”(雕刻)这些不同意思一天天积累起来“为”的意思就完善了。通过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就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二、语文教学中其他学科的拓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他包容,渗透着地理、音乐、美术、历史、时事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语文除了在自身知识体系内的拓展外,与其他学科在横向上也存在许多联系与拓展。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融合中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适时、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实现其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融入。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讲讲南宋国势衰微,江山岌岌可危的状况;讲《藤野先生》讲讲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真切体会他的爱国精神。……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会的思想感情。
        2、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融入。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好的音乐适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将会把学生带入文本,深切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用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诵读,学生就能理解他贬官后内心抑郁之情,以及想解脱却又不得的痛苦。而《音乐巨人贝多芬》则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他的《命运交响曲》使得学生深刻感悟他面对厄运而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执著。
        3、语文教学中美术的融入。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讲究意境,追究一种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时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幅典型的水墨画。课堂上边赏析,边让学生在凄婉音乐的配合下在黑板上绘出这幅图画,根本无须老师多费唇舌,学生肯定能理解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的内涵,从而深刻体悟作者的羁旅他乡的愁苦和无尽的思乡之情。而《紫藤萝瀑布》则是一幅美丽的工笔画,每一片叶子,每一个花瓣,每一种颜色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学生看到的紫藤萝图画应该是生机和活力的,这就为下文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4、语文教学中地理知识的融入。语文知识很多都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将语文教学和“地理知识”适机结合起来,对文章的理解也很有帮助。如《安塞腰鼓》就应该了解黄土高原的贫瘠,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粗犷、豪迈、乐观。《春夜细雨》就应该了解成都平原春雨绵绵,夜雨晓停的特点。文言文中的“阳”指“山南水北”;而 “阴”,则指“山北水北南。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插上拓展的翅膀,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让他们在语文天地里快乐自由地翱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