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心理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张明晰
[导读] 在学前儿童钢琴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张明晰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市  100101
        
        摘 要:在学前儿童钢琴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进度缓慢。因此,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总结出有效的对策是教师进行儿童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鉴于此,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发现了几点较为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问题策略
        
        引言
        
        在研究生一年级的学习阶段中,笔者对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产生了一定了解。由于笔者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为钢琴教育研究,并多次在课外进行学前儿童的钢琴教学实践,故对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心理有研究兴趣。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儿童具有很多学习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对策研究和解决。
        在理论层面,笔者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到学前儿童学习钢琴时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对此,对于解决学前儿童的钢琴学习心理问题有多种策略、方案;在实践层面,笔者基于在文献中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研究与思考。通过在学前儿童的钢琴个别课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初步探讨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心理的问题与策略。
        
一、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心理特点与问题

        儿童的学前阶段是钢琴启蒙的黄金阶段。研究表明,3-4岁的儿童能够感知旋律的进行,确立音高的概念;4-5岁的儿童能够辨识音高和音区,能够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的儿童能够分辨弹奏的力度和浅显的层次。3-6岁的儿童发育更加完善,为钢琴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生理条件。而在心理上,这个阶段的儿童存在一些特点和问题。[ 侯建成,董奇. 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大脑可塑性研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3):79-84.]
        学前儿童在钢琴教学中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儿童缺乏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尤其在钢琴启蒙阶段,部分儿童由刚学习时的好奇心强逐渐兴致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钢琴学习将会枯燥乏味,对学习效率也有所影响。
        其次,学前儿童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弹奏时,儿童会模仿教师的手指、手腕、手臂,甚至于弹琴时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起到如教科书般的作用。
        再次,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旺盛,喜欢提出问题。虽然儿童提问可以体现出其强烈的求知欲,但有时他们的提问会偏离课堂的主题,影响钢琴学习进度。
        多数情况下,学前儿童在钢琴课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调查结果显示,3-6岁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多为10-15分钟。[ 杨丽珠,方乐乐,许卓娅,沈悦. 音乐学习对幼儿学习品质的促进[J]. 学前教育研究,2015,(11):56-63.]如果儿童的注意力较为分散,没有完全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则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没有完成。
        尤其在学习理性内容如音乐理论与技能时,学前儿童接受知识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但在欣赏音乐时,儿童常常表现得较为主动。
        此外,学前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过于活跃或沉闷。儿童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不断提问、与教师互动上,有的儿童还会对与课堂无关的事物产生兴趣。而有些儿童由于他们自身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惧怕与教师沟通、交流,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沉闷。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学前儿童具有不同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课堂质量、效率有一定影响,需要钢琴教师思考和解决。


        
二、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述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尽量使用具有亲和力的教态和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寻找师生间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道具或设计小游戏。传统钢琴教学具有一定弊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这很容易导致儿童学习兴致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法,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知识点。如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儿童拍手、做动作,以对节奏更加熟悉;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科尔文手势,让儿童建立音高的概念,并有感情地唱出旋律;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引导儿童进行体态律动,培养创造力、找到音乐感觉。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对乐谱上的内容进行准确、清晰的示范。学前儿童更善于通过观察并模仿教师的示范来学习,而不是从教师的语言描述中领悟知识。在教师的言语中,也应传递给儿童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学前儿童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不偏离课堂的基础上,教师应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儿童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思考、作答。由于学前儿童往往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使用更多教具,多创造儿童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使钢琴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对学前儿童的钢琴教学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在时间分配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儿童有所设计。对于多数学前儿童而言,教师应将教学重难点安排在钢琴课堂的前15-20分钟,以防儿童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知识与技能外,教师应当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课堂环节。
        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将接受式教学转换为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儿童去发现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或乐谱中所体现出的信息,从小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多对儿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对教学内容展开想象,培养想象力。
        当儿童在课堂中表现过于活跃时,教师应更严厉些。若儿童有什么需要改进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不要一味地鼓励教学,而应当奖惩分明;当儿童在课堂中表现过于沉闷时,教师应稍亲切些,尽可能地通过与儿童或其家长对话来了解他们,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当教师与孩子相互熟悉后,便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除了用以上对策来解决学前儿童在钢琴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还有几点是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当考虑的。每个儿童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将不同儿童的特性作为考量,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结语
        
        钢琴启蒙教学对于每一位钢琴学习者都至关重要,而心理问题则是每个学前儿童都存在的问题。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务必要对这些心理问题及对策予以重视。
        学前儿童在钢琴学习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特点主要包括缺乏钢琴学习兴趣、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过于活跃或沉闷几个方面。而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教态和教学语言、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等策略来解决学前儿童相应的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好的钢琴教育应从启蒙教育时期抓起,而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恰好是很好的切入点。要想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并使儿童投入到良好的钢琴学习状态中,教师应该观察、走近儿童,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孩子将来能给世界带来什么贡献不重要,承认对孩子的价值判断也不重要。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儿童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处境,设身处地用他的观点来对处境进行解释,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儿童。”[ 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参考文献

[1]侯建成,董奇. 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大脑可塑性研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3):79-84.
[2]罗巍. 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185-187+215.
[3]王璐.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几点思考[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02):221-224.
[4]薛瑾. 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J]. 艺术研究,2006,(02):85-88.
[5]杨丽珠,方乐乐,许卓娅,沈悦. 音乐学习对幼儿学习品质的促进[J]. 学前教育研究,2015,(11):56-63.
[6]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7]周海宏. 儿童钢琴学习中的动机问题[J]. 人民音乐,1994,(10):2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