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凤娟
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理念;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探掘其内涵;还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一番精心的设计,再根据教材特点布置预习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然后适当调整教学设计,联系生活创设出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增强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 主动预习 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那么,怎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研究教材学情,增强学习动机。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能够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期望等等。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需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精华需要炎黄子孙传承发扬;学好语文,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增强了,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也相应增强。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学生增强自己的知识、智力和精神素质,这是外部驱动力。一般来说,四年级的孩子对社会的认识尚浅,外部驱动力所起的作用较小,所以关键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学习的需要,即主动学习的动机。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需要新知和寻找答案时,他们在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感知事物,开展积极的认知活动。所以,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得靠精心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深入挖掘教材以外,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 所谓“因材和因才施教”,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布置预习作业,培养自学习惯。
为了避免以往老师在课堂上“拉一把”学生才“走一步”的局面出现,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上课前一两天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回家自读自悟自赏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然后把自学过程写成一篇文章,名曰“预习报告”。对于写预习报告的方法,我以人教版第七册第一课《观潮》为例对孩子们进行了具体的辅导。我把本校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所介绍的预习方法稍作改动,归纳为预习五步曲:初读质疑(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如有不懂的词句要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再读分段(画出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学写板书),三读欣赏(摘录最喜欢的三个以上的句子,写出喜欢的原因),四读拓展(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或介绍课文相关资料,如《观潮》一课,就得介绍钱塘江的位置、形成潮汐的原因、观潮日人们的反应等等),五读悟理(写自己明白的道理或写读后的感受)。其中四、五两步可自由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性预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每篇预习报告都能认真书写,学习兴趣高了,阅读、写作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三、调整教学设计,增加参与机会。
学生的预习报告交上来以后,老师在上课前把它们通读一遍,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对学情了然于心,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也就更有针对性,节省了课堂上不重要环节的使用时间。而学生呢,因为预习充分,本身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上课,再经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理解课文就不再是难事,当然也能留下充裕的时间欣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美好的情操。如《观潮》一课,有学生在预习报告中提及“为什么把八月十八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个问题。因为课文中没有提及,我估计许多学生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但并不是每个有困惑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比较主动的学生通过上网或咨询家长等方式解开了疑团。于是,我及时修改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用了几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去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也有收获。因而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从而真正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这个问题跟资料袋所介绍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这样处理,学生不仅能有效利用资料袋上的资料,帮助理解钱塘江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还懂得了遇到问题不能解决还应该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可谓一举三得。这样,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了“导”,充分体现在启发、点拨上,能让学生解决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如此一来,学生在预习后面的课文时都能主动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因为熟悉所以自信,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也随之提高。如在预习报告中发现学困生还有自己没解决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继续给他们提供机会解决,他们带着疑难参与教学活动,上课上得也更有兴致,积极主动性也就更高。
四、联系生活教学,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语文和理解语文”。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要把知识化为血肉,在生活中随时运用;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知识生活化,实际生活语文化,让学生形成一种大语文观。首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会。学习内容越贴近生活,学生对课文的认同感就会越高。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如教学《鸟的天堂》时,以学校里的大榕树为话题,让学生想象:广东省新会市有一棵大榕树,它的面积几乎相当于我们整个学校面积的两倍,鸟儿生活在那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通过生活背景的引入,加强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大大地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其次,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让语文内容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将语文知识主动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意识。要让学生练习生活经验,既学到语文知识,有培养了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觉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感悟作家的情感,体会作品的内涵,以此获得求知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这样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其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也将随之加深。当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提高的时候,他们还能不主动去学习更多的优秀作品吗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理念;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探掘其内涵;还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一番精心的设计,再根据教材特点布置预习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然后适当调整教学设计,联系生活创设出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正所谓“百年树人”,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