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魏民
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新疆 克拉玛依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要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更需要对文章的结构、作者的逻辑思维方式掌握。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常会以“学生通读文本——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归纳概括总结”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文本的学习,虽然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支撑运用落实,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知识点和方法的传授;传统板书的形式虽然也对知识点和方法进行梳理和呈现,但是呈现不了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思路,且限制了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落实。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语文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大,语文课堂的效率不高。
阅读的过程是高级的逻辑思维活动,这一活动是抽象难以掌控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连接呈现文本,将知识可视化,将抽象的逻辑思维转为形象思维。文本的写作思路,读者自己的阅读思路都能形象地呈现。下面就从思维导图阅读的四步骤来展示具体的要求。
(1)确定中心
《课标》对初中学段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学生在课文的通读之后,学会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同一篇文章,根据目的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很重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抓住不一样的阅读重点,绘制不同思维导图。
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实质上都是在阅读中确定“中心句”。中心句一般通过标题、段首尾的语句确定。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将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或者相关的图像呈现在中心的位置。然后以此中心图为中心发散思维。需要注意的是中心句必须涵盖全文意义的文字,分支和“中心句”分清主次和逻辑。以精练的方式呈现。
记叙类文体是以写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形式。记叙类文体的中心句,就是找重点写了谁发生的什么事,中心思想是什么,找到后提炼归纳,以图像或者有色彩的文字画在纸张的中心位置。中心位置我们一般通过将纸张双十对折,形成的九宫格,最中间的就是中心的位置。在进行记叙文教学时, 学生可以通过记叙的六要素、描写的手法,抒情的方式等内容的梳理,也可以运用“5W1H”的阅读方法这把握记叙类文体的文章。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散文的结构通常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线索或文眼就是思维导图所呈现的中心。
说明性文体的结构更为简单明了,中心就是说明的对象,明确的说明对象正是体现了说明文结构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课标》对议论文同样有区分观点与材料的要求,观点的区分就是对中心主题的确定,这里的观点即中心论点。
文体的特征、文本的特点会让思维导图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导致所呈现的思维导图也有很大的差异;绘制的目的不同,思维导图导图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这就形成了思维导图方式的多样化,甚至学生第一次绘制的思维导图和第二次绘制的思维导图也是有差别的,多样化的特点也符合《课标》提倡的个性化阅读。
(2)找出“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学生根据文本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
以鲁迅的《社戏》为例,笔者谈一下如何寻找关键词。《社戏》通过写我与小伙伴一起到赵庄看戏的事件,来表达我对美好童年的怀念。课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看戏前、中、后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看戏中,文章的(4-30)自然段写到去赵庄看社戏的过程,叙述了看戏的一波三折、途中景物之美、归航偷豆等几个情节。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通过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分析,思维导图的研究者将其归纳为“5W1H”的分析方式来绘制。本文思维导图的中心是重点事件发生的地点:船。学生通过通读课文,在文中筛选重要语句,找出关键事件作为第二分支的关键词,分析主从关系,画出思维导图,第三步,学生根据自己细读文本的程度进行个性化的绘制第三分支、第四分支等。最后在色彩上进行重点突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越细致,关键词找的就越充分,层级关系就越分明,逻辑就越清晰。思维导图能体现学生的不同阅读层次,同样的作业任务既能体现阅读的要求,也能体现阅读的差异性。
“关键词”把握了文章整体内容的框架结构和行文思路。恰当的关键词能将作者的思路清晰呈现,对于文本阅读,尤其是篇幅巨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来说,思维导图在梳理故事框架结构上助力很明显。所以近年来对思维导图在整本书的阅读研究很广泛。读者通过关键词,可以完整串联出文本的行文脉络和主旨内容。学生找到关键词就是找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初中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运用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文脉的过程。
(3)放射状画出分支
在找出关键词的基础上,构建与运用思维导图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画思维导图从“中心句”向外发散,主脉由粗到细,线条连续不中断,关键词或图要放在线条上方,线与词同长,主次关系要明确。由主到次的关系其实就是思维导图中体现的逻辑关系。无论文本是哪一种文体,其行文结构都有清楚严谨的思路。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确立中心主题,然后找出段落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可以在文体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比如,议论文段落之间通常为递进关系、事物说明文的段落之间多为并列关系。这一步骤是整理从文本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的过程,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明确分支与中心的关系,然后才制作出思维导图。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与说明文文本解读融合。首先确定关键主题,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并明确文本的中心主题。这篇说明文的中心主题就是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其次确定次主题。学生通过归纳每段内容,在原文中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内容,初步整理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分支。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概括能力来明确(3-9段)每一段所讲的主要内容。 再次,确定关系。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本文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多个节点,继续延伸出下面的分支。学生就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整理出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并添加相应的关键词。最后,检查图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准确。
(4)图形色彩加深记忆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呈现,包括文字、图形、位置、符号、色彩、花纹、标识等会,使整个思维导图丰满形象,容易记忆,更容易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不是越美观越好,只要符合绘图者的意图、准确呈现思维的过程,就是有效的思维导图。因此,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对文字、字体、符号做限制,要求思维导图能简明扼要,便于理解。教师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强调注意色彩的变化,不同层次的主题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以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