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耀
福建省厦门市新翔小学 361102
【摘要】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要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首当其冲就是要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并遵循科学的方法强化训练,不断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锲而不舍地去雕琢他们的语感。
【关键词】阅读 语感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目标。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那么,如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感训练的质量,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呢?
一、强化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强化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1.增加读的机会。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师要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备课、讲课、练习都要围绕“读”来展开。课堂上让学生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揣摩词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激励学生比一比,赛一赛。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也提高了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
2.丰富读的方式。多读绝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机械的无目的的一遍又一遍地念读,要注意丰富读的方式,做到训练有素。这就要求教师一要注意引导,不断变换训练方式,采用默读、诵读、引读、带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防止学生多读生厌。二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应该有所计划,要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诵读时,注意音调轻重、速度缓急、韵律节奏,在诵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看二读三注划来解文、析文、会文,通过比较、思辨、领悟,在思中领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的表述趋于自然、完美,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
3、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如指导读《瑞雪》一文中的“下雪”部分,要读得轻,读得低沉;读“雪后”部分,要引导学生用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读“好一派……”“好一幅……”这两句时要加重语气,用欣喜、亲切的语气读静态描写,用活泼、欢快的语气读动态描写,进一步使学生体味作者对瑞雪的喜爱。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读出感情,读出节奏、韵味,读得流利、正确,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语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和表层的朗读,学生往往难以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教学时,教师就要运用导语、插图、多媒体并联系学生生活旧知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象,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象、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1、精心设计导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精美的导语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再现董存瑞牺牲时壮烈的场面,教师播放了一段董存瑞牺牲时的录象片段,并且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董存瑞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坚定不移、无所畏惧,他那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他那光辉、英勇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这样,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2.展开丰富的想象。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像。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语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主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又如,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荷花迷人的姿态,可以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通过朗读,想象每一小组就是一池荷花,各自拿出小手平展着作“荷叶”凑在一起,学生马上理解“挨挨挤挤”,再分别将双手合拢,用手指表示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等不同的姿态,边朗读边演示,学生很快感悟到了荷花的美,美在它不同的姿态及色彩,也很快背出了这一节内容。
接着教师再作一次启发想象:还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比一比,哪池“荷花”最好看?
由于增强了学生的情境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高质量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品质的培养,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整个课堂达到情知和谐、美善相乐的境界.
3.充分利用多媒体。各种电教手段,都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新鲜,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启迪思维,促发语感。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意盎然。如在学习《荷花》、《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这类课文时,学生通过观赏有关的景物录象,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便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语感的训练。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语法促语感
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定型。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更快、更科学地获得语感。
1.学会美读课文。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即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加工,使语言文字表述的人、事物、现象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语感的创造也就落到了实处。比如教学《家乡的秋白梨》,口中读着描写秋白梨的词句,眼睛能看到黄中透白的梨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能看到样子十分可爱的秋白梨,同时还能在心中回味香甜可口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秋白梨的外形美、内在美,才能领略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2.学会分析归纳。教师还要经常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把学习语文与促进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读书时,边读边思考、勾画,把重点词、句划出来,把疑难之处找出来,进行分析、归纳,把作者的表现手法悟出来,从而渐入意境,正确把握字词的含义,正确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根据此文借景抒情这一写作特点,边学习边分析归纳出:写景文章是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征,并在字里行间渗透思想感情的,我们可以运用“理顺序、抓特征、悟情感”这一学习方法。其中“悟情感”还可分解为:找句子(重点句)、圈词语(关键词)、悟妙用(用词的准确、精妙)、感情读(有感情地读、领悟感情)。这样,学生能够亲切体会课文内容,于不知不觉中把内容、情感、方法化为自己的东西。
3.学会比较鉴别。优秀作品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匠心,如果把它换成其它意思相同的字词,就不及作品中所用的传神、有韵味。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在比较中体会整齐与错乱、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在比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如把《荷花》一课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改成“长”字,让学生比较。学生从比较中体会到“冒”字写出了荷花从茂密的荷叶中间透出来的动态美,如同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色彩鲜艳、美丽动人,从绿叶碧波中脱水而出,眼前为之一亮,让学生强化语感体验。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学生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四、拓展训练渠道,以实践促语感
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所展开的生活,是语言习得的大课堂,人在生活中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培养语感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地,引导学生由此出发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教室只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学校。在课外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博采众长,不断雕琢语感。如让学生平时观察大街上的广告牌、门柱上的槛联,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诸如“穿奥康,走四方”、“滴滴稻花香,浓浓三峡情”、“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之类的广告语和“正是莺歌燕舞日,恰逢花好月圆时”、“积善人家庆有余,向阳门第春常在”等春联,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正是语感训练的好素材。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的播音(对白),尤其是多听电视散文、诗歌。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语感因素,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比较,日积月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让学生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学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同时,在课外阅读后可开展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实践活动。如低年级的“一句话评说”、“说话比赛”、“故事会”,或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开展“图画日记”、“手抄报”比赛,以画面内容表达读书体会。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举办诗歌朗诵会、专题故事会、读报剪贴、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或自办小报、写连续日记等,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促进语感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不断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锲而不舍地去雕琢学生的语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崔允漷,王少非.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 [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