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林岚
霞浦县西关幼儿园
[摘要]传统节日文化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德育教育资源如感恩先辈、孝敬父母、和睦亲情、关爱他人、敬畏生命、憧憬美好等,这些都是适合幼儿感知道德情感的启蒙,而每年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对幼儿来说真切、实在,合乎他们认知特点。在幼儿园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助于启蒙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形成道德规范的雏形,萌发健康情感,从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幼儿;德育;
“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 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大年……”,朗朗上口的节日童谣,有趣、易学,更是富有着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每当佳节到来,孩子们无疑是最开心的,节日习俗的情趣、节日食品的美味,总是具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一个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孕育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孩子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培养孩子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
一、深度把握德育尺度,有效提升德育价值
传统节日凝聚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信念,是联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纽带,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着特殊的德育价值。
(一)倡导生命教育的价值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清明节的写照,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节日重视对人生命的关注,生命教育蕴含在清明节中。清明节中的扫墓祭祖、踏青寻春、放飞风筝,都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弘扬爱国教育的价值
传统节日特有的文化内涵、礼仪风俗、审美情趣以及富有特色的饮食服饰等,它折射出的是民族之魂,厚植的是民族之根,唤起的是“我的中国心”。幼儿通过对节日仪式、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活动的不断体验、感知、辨识,在周而复始的节日文化的感知中,形成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体现感恩教育的价值
“润物无声”的传统节日中,渗透感恩之行、显露孝亲之意。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感恩、孝亲不能用一个个大道理来灌输,而是要亲身体验,从而领悟。诸如传统节日中,春节给长辈拜年、祝福,清明节祭拜先祖、缅怀先烈,重阳节的“感恩重阳老幼同乐”敬老活动等,这一句句诚心的祝福、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英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和陪伴,都是促使幼儿形成自觉的感恩行为、良好的习惯。
(四)注重和谐教育的价值
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新一年的开端;清明--祭祖先、放风筝,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春意盎然;端午--挂艾草、吃粽子,迎接仲夏的来临;中秋--吃月饼、赏桂花,庆祝金秋的丰收;小年--祭灶王、扫尘土,辞旧迎新的喜悦!传统节日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相协调,顺应天时,给了我们更多的融入大自然的机会,教育孩子从小要敬慕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存,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人和睦相亲。
二、精准挖掘节日内涵,着力彰显德育因素
(一)分层细化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内容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确定,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1]。因此,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教育的需要、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宜的传统节日活动,制定合理的传统节日活动方案,分层细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从典型的习俗入手,围绕传统节日活动的德育内涵展开不同的活动容。
例如--清明节主题活动的开展:小班段:小班的幼儿对春天自然万物复苏是充满喜爱的,而对于祭扫,却似懂非懂,也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祭扫活动让幼儿以家庭为核心单位参与感知即可,主要活动是让家园配合一起带幼儿郊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班段:通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在和家长一起扫墓祭祖的基础上,知道怀念先祖、尊重长辈,并开展亲子活动--制作、分享清明果的活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大班段:组织大班孩子去烈士陵园缅怀烈士,敬献花圈等,利用扫墓的契机,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创设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2]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时,结合当地的习俗,创设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节日主题环境。如:春节过后元宵节来临,孩子们返园了,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的门厅、走廊挂上喜庆的红灯笼,班级活动室窗户贴上窗花等;端午节时,各班级门后挂上驱蚊祈福的艾草,让孩子们制香囊、编手绳、画彩蛋、做龙舟等,并让这些赋予想象创造的作品布置在主题区域墙中;中秋节之际,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月满中秋 浓情相伴”的节日主题手工作品来点亮班级活动室。还将幼儿对节日的调查情况,比如“传统节日知多少”、“你最喜欢过的传统节日”、“我想这样过节”等布置于活动室门后的宣传栏中,这些传统节日的主题环境创设,让孩子们全程参与、体验、感知,学会与人交往、懂得协商合作、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审美能力,为幼儿的德育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活动形式
1.引发式--逐步推进。
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引发传统节日主题,例如幼儿喜欢绘本故事,在开展“中秋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时,我们就利用绘本《月亮的故事》,对幼儿实施德育。“月亮,它是什么味道呢? ”,“小动物们是怎样吃到月亮的?”“月亮又是怎么变成月牙的?”从这样的问题引入“中秋节”主题,让孩子了解中秋节,认识中秋节。此外《月亮的味道》故事中小动物们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也正是孩子们要具备的道德品质。
2.散点式--全面铺开。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时,我们分析节日所富含的文化背景、人们的活动习俗和德育教育的因素,从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及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的目标出发,全面铺开,充分利用社区和家长的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让孩子随着主题的深入,一步步了解传统节日及其内涵,感受中华传统节日博大精深之文化魅力,以达到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3.聚合式--重点突破。
开展集中性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是搭起家长、幼儿与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是聚合式的活动形式。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集中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节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传统节日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孩子一起话节日、品节日、享节日,充分感悟德育内涵。如重阳节时,我们开展“九九重阳节、悠悠寸草心”活动,请来爷爷奶奶共度节日,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剥桔子、端茶、敲背捶腿,送上可口的重阳糕和节目等。
冬至时,家长孩子们共聚大操场及活动室开展“迎冬至、暖人心”活动,家长代表为孩子们讲冬至的传说,饱含孝道的传说点燃幼儿心中感恩的火苗,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米饺、搓汤圆,感受来自大家庭温馨和睦。这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既与幼儿的现实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又充分体现了传统节日的德育内涵。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德育教育意义深远,因此,我们幼儿园教师要多思考、多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让幼儿快乐参与,有所感悟,渐进发展,让传统节日文化绽放德育之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注:本文系霞浦县2020年教育科研一般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x-22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