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水彩画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杨萍萍
[导读] 绘画活动作为一种幼儿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与需要的重要的艺术形式。
        杨萍萍
        兴化市景范幼儿园 225700
        摘要:绘画活动作为一种幼儿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与需要的重要的艺术形式。而教师的指导策略的运用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绘画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也能为幼儿教师顺利有效的开展叙事性绘画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用的策略。
        关键词:水彩画,叙事,叙事性绘画活动,绘画指导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活动方面的目标: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儿童天生就喜欢美术,儿童身上具有从事美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而绘画活动作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与需要的重要形式。
二、幼儿绘画指导现状的相关研究
        1.幼儿绘画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
        幼儿绘画是孩子们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其中内含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充分表达了他们的个性。如何使孩子尽情地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呢?教师的教学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施敏君明确提出了三点幼儿绘画指导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二是着重于作品的完成,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三是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幼儿绘画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的共同处: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示范指导,过分强调临摹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占主导地位,而不是从幼儿角度出发;二是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忽视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处观察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间的平衡。
        2.幼儿绘画教学的指导产生问题的原因
        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追求单一的技法训练,脱离儿童实际;一种是新兴的: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儿童掌握基本的造型方法和规律。而出现以上所说的幼儿绘画教学指导出现的问题针对的就是第一种绘画指导模式。而这种模式产生问题的原因众说纷纭。
        3.幼儿绘画教学的指导策略
        针对传统幼儿绘画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教师如何进行指导呢?通过查阅文献,可以了解到孙铁鸿提出了四点指导方法具体是:一是创设艺术氛围、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二是多观察、多比较, 增强记忆, 引导儿童轻松、大胆地作画;三是画出流畅感的线条,彩虹般的色彩;四是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启迪教育。
4.幼儿在叙事性绘画活动过程中的作品表现
        表1  叙事性绘画活动中幼儿“绘画”作品完成表现记录表
 
        表1中的数据统计显示,幼儿在教师的一般指导下,对于叙事性绘画活动可以完成任务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了大班的幼儿是喜欢叙事性绘画的,对叙事性绘画有很大的兴趣,这为在大班开展叙事性绘画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完成的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只是占少数,这说明大班幼儿虽然已处于图式阶段,可以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对象,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也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上下左右的位置和构图的层次感,但掌握的还不够到位。而完全不知道如何动笔的也占一小部分,这表明,在传统绘画模式下的幼儿,可能已经习惯了示范和临摹,缺乏表象的储存和经验的积累,而这时候,教师传统指导下的语言引导策略,又显得是何其苍白无力。
        因此,对于目前幼儿叙事性绘画活动的表现情况来说,很需要教师的有效的指导策略,使幼儿在叙事性绘画中表现的更好,排除各种不利于他们表现创作的因素,以促进他们通过绘画,培养在个性和社会性以及绘画技能上的发展,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健全人格。
四、建议与反思
        本研究在讨论总结了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活动的诸多指导策略时,由于现实的某些条件(如:幼儿数量、活动开展的时间、绘画材料等)的限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如下:
        1.及时开展叙事性绘画活动,注意时效性
        叙事性绘画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幼儿在亲身经历了一些“活动事件”之后,幼儿产生了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在教师的组织下再进行叙事性绘画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事件”之后及时地去开展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活动。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及时地开展叙事性绘画活动,可以在幼儿记忆深刻的时候,还没有遗忘在“活动事件”中的体验,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创作,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和自己的思想、观念。
        2.多采用“集体画展”的形式,适当延长绘画活动的时间
        非叙事性绘画活动的评价模式——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点评部分幼儿的作品,不能兼顾到每一名幼儿。而“集体画展”的形式,新颖,独特,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幼儿敢说,敢评,同时,也免去了动作快和动作慢的幼儿之间相互干扰的影响。
        3.渗透在日常中生活中的观察与欣赏
        绘画技能的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仅仅一次两次叙事性绘画活动中就可以速成的。本研究中教师对于幼儿绘画创作的技能指导,仅仅在活动开展的期间以语言,动作等方式进行技能的渗透指导,短短的时间,想要幼儿在绘画技能上迅速发展,这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幼儿观察与欣赏一些适合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幼儿形成审美认识和技能的方法,观察多了,欣赏多了,头脑中的表象积累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积累绘画技能的方法和知识了。这样在叙事性绘画活动的开展中,就逐渐减轻了教师的指导负担,在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时,只需要稍微的指点,就可以让幼儿在原有绘画技能的基础之上有个质的飞跃,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
        4.要注意叙事性绘画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的相互渗透
        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叙事性绘画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绘画创作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以及绘画技能多方面发展。而通过绘画所表现的幼儿内心情感的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在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幼儿的认知,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如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教育),本研究中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在叙事性绘画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如在幼儿绘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保护环境、爱护绿化等方面的社会教育,爱爸爸,爱妈妈等方面的情感教育等等,诸如此类,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幼儿在叙事性绘画活动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Claire Golomb著.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的图画世界[M].北京:李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 [美]罗恩菲尔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