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
温州滨海第一幼儿园 325000
摘要: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都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需要不断改善的方面,否则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幼儿教育要与时俱进,通过开展游戏化的课程。可以让一日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时期,学生具有活动好动的性格特点,把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可以满足幼儿的根本学习需求,对其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幼儿园一日生活化游戏,还能让幼儿掌握良好的生活技能,弥补了他们生活经验不足的缺点。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化
在幼儿园中开展的一日生活游戏化课程,是把当前的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对课程的要求融合到了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下,体现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一日生活游戏化的实践,可以不断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并使其保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进而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帮助。
一、进行生活化游戏设计,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幼儿来说,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很多生活化的知识,所以在生活化游戏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幼儿为中心,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幼儿时期的学生,还处于自主学习阶段,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其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而为幼儿设置一些科学合理的游戏,否则会降低生活化游戏的开展效果,其教学意义也就逐渐失去了。为此,可以采取过家家的方式,让幼儿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其互帮互助的精神,进而提高了幼儿的实际生活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引导其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全权帮助学生,这样会使幼儿产生依赖感,不利于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幼儿被动地听讲和学习,如果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其实际应用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推动家园共育,丰富活动形式
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学环境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通常还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文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长此以往会降低幼儿的积极性,其它方面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为此要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园内的基础设施资源,让幼儿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从而积极参与室内和室外活动。同时,还要让幼儿走出园区,以实践教育的方式让幼儿拥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学习到很多真正的生活本领。为此可以让家长加入到生活化游戏教学中,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提高幼儿的自主生活能力。比如,可以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生活化的亲子游戏也能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自主生活能力的目的。阶段不同,幼儿欠缺的能力也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对幼儿有详细地了解,针对其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此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提高整体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在幼儿教育中,一日生活游戏化的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带动引导学生,在一日生活内容中更加适应生活,进而提高其基本生活能力。把游戏和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快乐。只有把其作为最终教学目标,才能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为了降低幼儿的枯燥感,可以准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手、动脑,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现阶段教师要注重自身对幼儿的引导,尤其是在一日生活游戏化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处于问题,又要及时给予关注,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以及拥有融入生活的能力。不同的游戏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是有所不同的,要基于教学目标制定游戏内容,让幼儿在不同游戏中去学习和吸收,这才是生活化游戏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学资源,为一日生活化游戏教学做准备,让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开展。
结束语
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当前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通过一日生活游戏化课程的开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游戏教学中,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实际生活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可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推动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邱丽群.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20,017(003):281.
[2]李艳玲.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探析[C]//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
[3]庞晓彤. 立足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探析[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