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但不溺爱——农村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沈欣
[导读] 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幼儿时期培养。幼儿时期的孩子天性比较活泼,对一些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
        沈欣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白洋乡白石幼儿园   363505
        摘要: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幼儿时期培养。幼儿时期的孩子天性比较活泼,对一些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家长、学校的教育犹如“画笔”,所“绘制”的画面会伴随孩子一生。而农村的家庭相对于城市家庭来讲,文化水平比较低,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存在偏差,并不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也没有意识到习惯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转变家长思想,才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家庭;幼儿教育;习惯培养

        前言:著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足球裁判曼恩(Main)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由此能够看出,习惯不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还是决定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家长的引导、教师的教育、长期的坚持。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农村中很多父母都需要到外地务工,目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多数家长都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培养,孩子在长辈的过分关爱下,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教育,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
一、所提出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幼儿依赖思想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目标[1]。每一位幼儿家长,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必须要将幼儿的综合能力情况作为基础,要保证所提出要求符合幼儿的综合能力。如果家长提出一些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以及难度较高的要求时,会提前激发幼儿时期孩子的叛逆期,促使幼儿以叛逆的心态面对家长,会逐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如,针对小班的幼儿,家长可以对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提出要求“尽量自己动手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要避免食物洒落的情况出现。”;对于中班的幼儿,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大小便问题,尝试着自己穿衣服、系鞋带;针对大班的幼儿,家长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家务,如扫地、整理床铺、归纳玩具等。父母要将自己对孩子的保护逐渐从完全过渡到适当再过渡到解除。在提出要求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从一个角度由多个角度延展,从小事开始,让孩子逐渐完成家长所提出的要求,以此才能保证孩子形成良好习惯,让教育获取良好成效。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幼儿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成人的示范、引导下形成的[2]。如果幼儿的父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孩子自然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得到启发。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家庭中,多数家长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日常沟通时,说话会带口头语”、“会以夸张的行动与他人打招呼”、“有时会讲一些粗鲁性语言”、“有的家长吃饭之前不洗手”等。

这些行为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只会对幼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语言等方面的习惯,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引下形成良好习惯。如打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吃饭之前要洗手;睡觉之前要做好洗脚、洗脸等;避免一些粗鲁的语言出现,谦虚、礼貌的对待他人。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还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家长要重视自己“身教”的作用,以自己的行动、语言去感染、影响孩子,从而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所具有的重要性意义,都是其他方面教育不可代替的[3]。所以,在农村家庭中,家长必须要积极、努力的为孩子创设和谐、愉快、相互尊重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与呵护,长时期的保持稳定情绪,受家长“爱”的感染,逐渐在家长的鼓励、表扬下形成良好的自信心、上进心。同时,家长还要时刻保证家庭整洁、美观,让幼儿在整洁的环境中,意识到卫生的重要性,更加爱护生活中的各种物品,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将教师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将教师在幼儿园中对孩子行为的要求迁移到家庭中,家长也如教师一般要求孩子,这样才能保证孩子长久的坚持,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各种书籍、资源的渲染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空白墙壁上挂一些拼音图片、汉字图片等,前提必须要保证图片符合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内容要生动、有趣,足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阅读书籍,让孩子在家长榜样的作用下,主动观看一些绘画、书本等;抓住合适机会,教授孩子汉字、词语、句子等文化知识,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文化知识记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孩子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以充足的耐心纠正孩子,以顽强的毅力引导孩子,避免孩子形成三心二意、草率等不良习惯。通过这样的家庭氛围,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指日可待,能让孩子更加自豪、骄傲,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结论:综上所述,每一种习惯都是由多个习惯构成的,而多个习惯是一种连锁的条件反射系统。由此能够表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需要幼儿长期的坚持,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辅助。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的环境,家长的教育、引导是不可分割的,并且这个过程不仅充满艰辛,还需要家长与幼儿的共同努力。每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这就需要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的努力、沟通,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创设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能够在家长、教师的感染、熏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促使幼儿能够真正在社会中占领一席之地,进而获取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夏英.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42-43.
[2]李琴.浅析农村留守幼儿养成教育的策略[J].科幻画报,2020(10):134.
[3]王茂兰,王康宇,唐林.家园共育培养农村幼儿亲自然情感问题及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3):4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