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盲生图像化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侯雪莲
[导读] 视力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图像化思维以及图像化的能力,但是盲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学习能力的差异,视障程度的不同所能生成的图像化能力也不尽相同
        侯雪莲
        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视力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图像化思维以及图像化的能力,但是盲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学习能力的差异,视障程度的不同所能生成的图像化能力也不尽相同,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此类问题,充分调动盲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图像化能力
作者简介:侯雪莲(1978年),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视力障碍学生数学教育。
        视力障碍学生的记忆特点就是依靠感官进行感知觉活动,凭借听觉、嗅觉、触觉在大脑中形成事物的影像,曾有实验表明盲生因为视觉受限,其他感官知觉更为发达的基础上,通过触觉更能准确地将肢体接触到的地方在大脑中描绘出更加完整的心理地图来,甚至在短时间内记忆的数字单位要比正常人更多,其实人类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是远大于文字的,因为减少了将图像严密逻辑文字化的步骤,所以知觉所到之处就是一幅幅图像语言的内化。对于有视觉障碍的盲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更注重盲生在知觉方面的练习,通过让盲生操作大量学具来提升他们的图像化思维与空间想象的能力,既能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一、图像化思维
        由于盲生的视觉能力受阻,所以勾画心灵图像是其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果要让盲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那么则需要匹配相应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及阐释应用等素养水平,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运用数学推理和多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种符号的语言,图像是符号的呈现,思维是符号的再现体。盲生建立图像化思维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知觉将亲身触摸到的物理存在的数学学具,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想象加工整合后,传递到大脑的语言系统,然后用语言以及盲文来表达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边摸边说,来感受数学中数、几何体、数学公式等内容,是使盲生不断通过感受与想象力获得图像化思维的过程。通过不断增长的图像化能力,盲生不仅能得到数学核心能力的增长,还能提高自身的情景感知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二、图像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问题
1.视障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化
         在某学者针对所在学校的盲生进行调查后发现,高年级的学生觉得触摸或者看一些图形类的学具十分困难,很难形成具象化的思维,而一部分低视力水平的学生在面对更为复杂的图形学具时,学习起来就变得吃力,想要在脑海中建构出完整的图像,既需要老师手把手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与突破。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所学的知识,小部分同学则时常会有自我贬低、自我放弃的情绪,所以总是机械地完成当下的学习任务。对于盲生而言,生理上的缺陷已经让他们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率远落后于正常年龄段的儿童,所以盲生的学习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每个盲生都能得到成长。
2.视障学生视障程度有区别
        每个年级都有视障程度不同的学生,全盲的学生在自我生活照料、动手能力等方面都会比低视力者的学生要更差一些,因为完全失去视觉的感应,所以相对而言在学习方面会产生焦虑、自卑、自我放弃的心理,以致于总是贬低自己的能力,也觉得自己被人照顾或者特殊对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会把更多的生活琐事推给低视力的同学去做,因为比起还有些许视觉感应的低视力学生而言,他们的视觉障碍会更大。

不过比起后天失明的学生,先天失盲者比起后天失明的学生适应力会更强一些,后天失盲者会比先天失盲者的适应时间更长,因为后天失盲者原本是先天的正常人,突然的变故导致的心理失衡会让这类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学生易烦易燥、易敏感、甚至自闭。而且这一类学生也有过普通学生的学习经历,突然要转变为盲生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会让他们产生失落感与排斥感,在建立图像思维的时间上会比先天盲生更长,花费的精力也会更多。所以老师要视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式的教学,帮助盲生尽快建立图像思维与空间思维,以便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3.教师的指导与培养能力不足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当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传统以知识传授性的数学学习逐渐转变为了探索式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是学生探索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为学生构建出合理的情景,预设合理的情景问题,引导盲生之间互动交往,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明晰知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下的盲校或特校数学教师,需要从生活中寻求经验,找到教学与数学的结合点,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既理性又有趣味性的数学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图像化能力与图像化思维,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三、数学教学中图像能力培养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注重学具在游戏化教学中的使用
        由于盲生的视觉是缺损的,所以他们的听觉、嗅觉、触觉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敏感。借由蒙台梭利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的方法,教师在游戏中使用的教具时,应充分考虑盲生的使用感受,是否符合他们的肢体发育以及感知觉敏感度的需要。对于低视力学生的视力状况,在选取学具时应选用色彩鲜明、对比明显的一类,这有利于低视力盲童的识别。同时,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从中多观察,发现盲生遇到了问题因适时的引导,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游戏的内容、时长。把游戏化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出来,以此促进盲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寓娱乐于教学之中,让盲生从做中学,学中做。
2.教师需发挥盲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培养盲生的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把儿童主体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盲生之间进行各种交流,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起盲生的反思与讨论,比如如在学生在摆弄操作材料时,许多情息已经进入他们的头脑.但这些只是不明确的、片断的、多变的前语言信息,这就是低年级盲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教师根据这一现状,设计“玩一玩,说一说”的游戏,以此来帮助他们初步建立数学校念,发展其思考问题的指向性,从而感悟数学的知识。
3.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以绘声绘色、初期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以图文音像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了特殊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让盲生能通过多媒体、网络、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获得真实的触感与心灵的体验。同时,教师还应该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利用教育技术引导他们将学习视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在虚拟的现实情最中去感知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对于视觉受阻的盲生而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与他人平等受教育的环境,满足了部分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自信和快乐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静.“能力评价”:撬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我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视界,2021(17):39-43+38.
[2]刘亚娟. 视障学生数学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吴蓓芬,蒋莉琴,成旭星,叶朝晖编著.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案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