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邓红军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邓红军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教学研究室 陕西 渭南715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未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掌握重要技能,为学生日后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夯实基础。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该项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该项能力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法

        前言:目前绝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普遍存在不擅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教学方案并进行反思。虽然目前很多小学已经开始对学生该项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够高效,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督促引导学生对课前所要学到的内容进行预习,因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需要学生对接下来所学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让学生提前预习,从而提高学生们对书本的熟悉度,大大的降低了学生们对接下来的授课听不懂的概率[1]。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课程的重点,所提出的问题要与考纲相联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师所提出问题的价值。例如我们在学习《相遇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从教师的两个方向面对面行走,而后我们问其他同学:“这两名同学是怎么走的?”,学生们会回答“面对面行走”,而后教师再问:“如果他们一直面对面行走会发生什么?”学生们会回答:“相撞”,在这样的引导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相向、相遇这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帮助学生在学习相遇问题上夯实了基础,并且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且明确了数量关系,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教师教学中的方式大多是灌输式和填鸭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衬托之下,教师牢牢掌握着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是领导者,而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往往是非常被动的。新课改革标准中所强调,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位置。要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学生能够通过不同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而且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数点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延伸,来向学生提问到:“我们通过研究,明确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那么根据这一现象,大家能够想到什么?”这时就会有学生回答到:“向左移动也会发生变化”[2]。这时教师就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研究,对这一想法进行验证,通过小组之间的各抒己见,实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思维碰撞,在不断的交流中,让每个小组总结出了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不同思维都被展示了出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注意观察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我们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需要要建立在教师对班级整体水平有一个认识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设定合理场景,合理的控制教学难度,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过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来达到此目的,例如可以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收集学生的课堂表象,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表象进行初步的判断,对于成绩过于拔尖和落后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鼓励式的交流,经常关注该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去收集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容易出现的易错难点,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提出意见建议。通过这种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就行进提问和引导,让层次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基于同一水平线。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完成了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后,应当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与意义,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应用自身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3]。
        例如我们在学习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逛超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此次实践活动:首先将教室内的桌椅进行摆放作为“货架”,而后在教室内收集一些常见用品例如粉笔、橡皮、尺子等摆放在“货架”上,而后每件物品上面都贴上有关小数的价格,例如3.3元的粉笔、5.1元的橡皮、4.3元的尺子等。而后让每三名同学为一组,1人充当售货员,2人充当顾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方法非常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将学到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总体来讲,在目前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屡见不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做好这项工作绝非易事,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进行坚持,并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189-190.
[2]闫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7(02):181.
[3]赵登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04):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