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多元化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张念琴
[导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规律,为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及时调配教学指导。
        张念琴
        襄城区梁西小学   湖北襄阳4411048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规律,为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及时调配教学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的任务做的非常正确,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由于对题目的错误阅读而导致的许多错误。初中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初级阶段。如果他们在开始学习数学时就能具备良好的数学阅读技能,那么,在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可以更轻松。
关键词:审题读题 兴趣 策略
        
        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中的阅读能力发展,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等等,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一、培养读题能力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的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在此学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应向学生灌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在他们的教学方法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错误,得到满意的成绩。解读数学问题,包括图表、数字、文本、计算作为符号,要理解其含义,学生需要有很高的审题读题能力,做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主题元素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性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案例分析(一)
        比如下面一道画图题:
        要求:第一行画 五个正方形,第二行画三角形,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四个。但是,在学生独自解题时,有多名学生在第二行画的仍然是正方形,并没有按题
        目的要求去画三角形。在讲解时,要求学生先认真审题读题,从中找出比较重要的词语。这样一来,有错误的学生基本就能立马找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快速地改正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通过让学生在题目中先找出关键词,继而把关键的字词标注出来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他们快速去做对练习题。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由于读题不严谨,不细致而导致的错误。
        案例分析(二)
        在下面的例子中,比如有一节这样的课叫《认识人民币》,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明同学去买足球,一个足球 的价格为四十五元,小明付的钱正好,问他至多付了几张十元面值的钱?在审题读题时,有很多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题目中的“最多”两字上,立马想到的应该是五张10元,这种浅显的读题使他们忽略了题目中的“付的钱正好”这几个字。这中关键的隐含信息就是“小明正好付了四十五元”,如果能意识到这种疏漏,学生就能很快地明白最多支付的其实是四张10元面值的钱,剩下的五元则会以零钱的方式去支付的。所以,对于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应该首先抓住题目中的重要字词,并且要正确理解这些关键字词的隐含信息,这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根本所在。
二、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三个策略
1、使学生在读题中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唯一动力和源泉。只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认真、透彻地阅读题目,审题读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有益于解决数学中的应用题,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也大有裨益。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述著名数学家的人生故事和经历,向学生解释阅读任务的重要性。只有认认真真地阅读问题,才能减少错误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其次,教师必须向学生强化认真、透彻的阅读任务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找到问题的题眼,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分析分类梳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老师鼓励学生自己阅读问题分析,并表达观点和态度,教师就学生的行为提供适当的指导。最后,老师要告知学生时刻保持对问题的良好阅读习惯,自觉正确地写下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知识刨根问底的欲望,适当的进行提示。在处理错题时,老师将让每个学生做好纠正错误的准备,从修复中收集到的常见错误问题。然后持续分析、研究、输入去阅读任务的最佳水平,降低错误率。当学生减少错误时,这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
2、创造大量的数学读题机会
        由于与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相关的许多挑战,教师急于争取成功。这种心理导致这样一个事实,即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很差。缺乏对数学问题的解释有目的和科学的指导导致学生表现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严重受损。当学生具备阅读兴趣时,他们便会自觉地、自愿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教师必须适当地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和空间,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教老师必须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也必须尊重学生的自身特质,在学习这项任务中,让他们知道如何思考和感知。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扮演好带头者的角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指引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题的能力,认真、透彻地学习。比如下面的习题:甲乙两车在相距327 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行驶三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变为57 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 45 千米,那么,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针对这道较长的题目,如果学生无法自己进行概括,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可以借助线段图画的方式将整个问题描述出来,然后通过对图画的研究比较,开动脑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提高数学读题能力
        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时,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的原因。
        (1)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培养需求,进行定期和适当的培训,培训需要经历很多的练习,并且从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
        (2)老师研究不同的出题形式,比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练习题、读图题、计算题、应用题、思维拓展题等等。通道认真的审题读题,一步一步探索,一步一步分析,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解题思路。
        (3)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的进行反思。每次的阶段性检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与他们的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分析并创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一些问题中的难懂的关键词,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对数学术语的认知。
        下面的练习题:一个长方形,长为10.8 米,面积是32.4 平方米,宽是(  )米?这是一道典型的填空题,给出的信息很明确,让学生们贩毒于都两边,重点画出“长方形”、“长”、“面积”、“宽”这些关键字眼,然后积极思考用到的公式是什么,写在题后,让几名学生再黑板上把思路展现出来,对于思路准确无误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而做错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发新问题出错的原因,以期下次改正。
        结束语:一般来说,在小学,数学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们阅读的阅读习惯,因为,优秀的读题能力关乎着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会有更好的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阅读数学题目的兴趣,创造阅读机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形成完整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1]曹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 2019, 000(001):45.
[2]黄杰.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策略[J]. 环球慈善, 2019, 000(008):P.1-1.
[3]陈娟. 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解题效率——浅析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少年写作:师者, 2014, 000(008):16-16.


作者简介:张念琴 (1978、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襄阳、职称:中级、学历:大专、单位:襄城区梁西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单位所在省市邮编:湖北襄阳44110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