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叶大庆
[导读] 小学阶段数学是基础科目之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学习又是重中之重。
        叶大庆
        六安市裕安区解放路第二小学  237000  
        摘要:小学阶段数学是基础科目之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学习又是重中之重。而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之后,所有小学数学教师也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教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作者就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深化工作内容,真正推动教育的成功改革。核心素养视角是指教育者应当关注学习者投入在学习中的各个状态以及能力,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应当健全思想,培养优秀的品格等。由此看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应当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尤其是计算能力素养,这样才能为学生后期解决数学难题打下坚实的计算基础。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开展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一)加强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对学生来讲属于基础知识,例如简单的加减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概念,公式等最基础的定理。而后期的数学学习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就是带领教师通过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掌握的计算习惯以及计算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计算能力,积累丰富的计算经验,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相关训练的内容。
(三)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
        在学习任何学科过程中学生都要养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使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做到融会贯通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促使学生达到该目标,并且更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构建数学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情景内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些实际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建立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感,采用情境教学法,达到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如下情景:
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在一节体育课上正在进行踢毽子比赛,而你们则是裁判。通过你们的慧眼,看一看谁获胜了,请看下面数字,比一比,谁在比赛中获胜了,请说出原因。
学生:小明踢了六个,小踢了七个,因为7比6大,所以小强胜利了。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在体育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单人赛,还有团体赛,在下面这个比赛中,男生组和女生组踢毽子总数统计图如下,学生们想一想,谁胜谁负?
学生:我认为应当比较总和。男生组58个,女生组57个,所以应当是男生组获胜。
教师:但是女生此时队中加入一人又踢了2下,那这时女生总共踢了59个,所以我宣布女生赢。
学生:这样不公平。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如果人数不相同,这样的比赛结果就不公平,也就是说人数相同才能比较总数,那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比较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平均数。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趣味情境,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不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激发学生思考,还会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发现蕴含的数学知识,在进行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时,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思考自己熟悉的事物与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以及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新课标“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师讲解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行可以为学生出题。比如妈妈每天开车上班需要花费1小时,开车的速度每分钟是5/6km,请问妈妈每天往返长距离?再比如,小红喜爱吃苹果,于是妈妈就给小红买了一些苹果,小红计划每天吃1/4的苹果,照这样计算,小红两个星期可以吃到多少苹果?再如,体育课上进行跳绳比赛,丽丽一分钟跳了100下,红红跳绳的数量是丽丽的1/2,明明跳绳数量是丽丽的2/3,那么请问红红和明明分别跳了多少下?通过这样生活问题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此加深计算能力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些生活类问题的竞赛,让一个同学走到黑板上进行出题,其他同学解答该题目,或者进行车轮赛,每个学生在纸上写出一道生活习题,然后念给其他学生听,教师轮流选取不同学生进行解答,没有答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上台进行出题,通过轮番出题和答题,所有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得到有效锻炼。
(三)提供动手操作机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计算能力的提升,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进而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会用到已学的数学理论,计算原理,计算方法等,还会学习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校操场篮球场的图片,并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如何计算操场的面积学生会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找到正确答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各拿出一张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得到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摆出的小正方形的数量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若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 宽吗”?它是否适用于所有长方形区域的计算?然后教师让学生再准备一些更多的拼凑方法,如小组合作,把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做成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记录在拼凑过程中长方形的长度、宽度和面积。之后,学生们通过动手和填表相结合的方式向教师展示动手实践的数据结结果,然后教师让学生仔细研究数字之间的规律,最终可以有效验证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 宽。
(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中明确要求,现阶段学生学习的方式应当以小组合作,任务型等为主,因为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助于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并且每个学生都会集思广益,认真思考,最终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当然,教师应当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等合理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力基本持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完“四则运算”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数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添加不同的运算法则符号,将数字串联起来,并且进行解答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之间若能快速答出正确答案则计分,答题结束之后,分数最多的一组获胜。比如教师可以写出15,21,78,11,9,4,这一组数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写符号时会联想到四则运算进行时,应当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会认真思考,不断尝试,若有的学生想法错误,其他同学会及时纠正,最后会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提高整个班级的计算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当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其次也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科学选取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训练,培养学生精准快的计算能力以及能够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真正践行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当然,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月辉.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分析[J]. 幸福生活指南, 2018, 000(038):1-1.
[2]黎小红.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9, 000(008):99,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