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南
龙门县龙华学校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层出不穷的“伪科学”不断地涌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学生亟待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地证实和证伪的能力。本文以“水垢”的概念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家庭除水垢实验”,提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醋酸辅以加热的形式,可有效地处理家中热水壶中的水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证实能力。利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学生可以客观地辨析网上关于“醋酸+小苏打除水垢”的组合,对其效果提出质疑并证伪。在本次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落实将复分解反应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衔接,提高自身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字】:初中化学;核心素养;除水垢;复分解反应
一、开展除水垢实验的背景与目的
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变得触手可及。可随之而来的,许多诸如:“身体的pH值为酸性,人体就会致癌!”、“冷冻的鸡蛋放在空气中会冒汗,说明人受凉后体内有湿气!”“小苏打与白醋混合,水壶竟变得如此干净!”等谣言被广泛转发传播。九年级学生的化学知识尚处于碎片化阶段,这些传言无疑会成为学生在认知科学道路上的绊脚石。在复分解反应的学习阶段,“小苏打+白醋除水垢”组合恰巧是培养学生证实与证伪能力的良好素材。
初中化学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中,复分解反应最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中考化学的重难题型中也出现得最频繁。以近年的广东中考化学为例,2021年选择题第15题的鉴别除杂、第20题的工业流程,2020年选择题第9题的除杂、第15题的物质转化、20题的工业流程等,都涉及到复分解反应的推导。所以,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十分重要。
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76页中对水垢的描述: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1];上册教科书122页中的“课外实验”中指导学生: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1]。在已经开展了上述相关理论学习和课外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复分解反应的学习阶段提出3个问题:
1.白醋与水垢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2.怎么能提高除水垢的效率?
3.传言“白醋与小苏打混合除水垢”是真是伪?
二、除水垢实验的开展方式
问题提出后,教师将学生合理地分为微课视频组和实验报告组。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实验与总结时间,实验时间为周末,地点为学生家庭,实验药品为白醋、食用小苏打,实验用品为家用水壶、毛巾等。
根据3个问题,学生开始实验:
1.通过实验,能观察到白醋与水垢产生了少量气泡,因此确定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2.学生加入白醋后,水垢无法快速与白醋发生反应。学生思考后,想起加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于是向水壶再加入少量水后对其进行煮沸,发现水垢可以轻易被抹布抹去;
3.学生按照网上传言的做法,先将小苏打投入水壶中,再加入白醋,瞬间观察到大量的气泡,待反应结束后,用抹布擦拭,能除去部分水垢,但效果远不及加热效果好。
实验结束后,微课视频组根据自身制作微课的经验,对录制好的视频素材进行剪辑,生成实验微课,上传给老师;实验报告组将实验流程、心得体会完整地以导图、手抄报、作文等形式记录,返校后上交。
三、初中生证实与证伪能力的培养
实验完毕,师生汇总微课视频、实验报告,展开深刻的讨论:
1.根据水垢的概念、白醋和水垢反应的实验现象,结合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学生学会书写除水垢的相关化学方程式: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2.我们肯定白醋除水垢的能力,在加热的基础上,除水垢的效率能有效地提高。
3.我们对网络中“白醋与小苏打混合能除水垢”的说法进行辨析。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其化学方程式为:NaHCO3+CH3COOH=CH3COONa+H2O+CO2↑。二氧化碳和醋酸钠具有去污作用吗?显然,两者都不具备任何清洁能力。所以,网上流传的这个除水垢组合是不可信的,而白醋确实是日常除水垢的有效试剂。
.png)
图1 “动手除水垢”家长评价表
四、除水垢实验的教学效果与展望
1.本次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上册的旧知,在学习复分解反应的阶段,将碎片化、不连续的知识在实践中贯穿起来,包含了钙镁离子化合物、自由移动的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酸碱盐等知识碎片。以能成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结果,可客观地评价本探究过程。
2.强化了“离子共存”的理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善于突出反应中不能共存的关键:酸中电离的H+与OH-、CO32-不能共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类型做好归类和理解。
3.我们主张化学来自生活并走向生活。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证实和证伪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九年级化学这个启蒙阶段,教师多为学生创设一次探究科学规律的机会,学生就有多一分在学习与生活中用知识武装自身的勇气。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九年级上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6,122.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青年课题《新型微课(vlog)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和应用》(20JX071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