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问题解决”中观察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梁水斌
[导读] 数学的学习内容应该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
        梁水斌
        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   福建三明354400
        摘要: 数学的学习内容应该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其前提就是观察,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学习中,只有通过多位观察,才能够对所掌握的具体知识有一种表象认识,从而过度接受到一种理性的认识,才能够让学生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动手实际操作、自主的探索和协同交流,经历一个又一个学习的过程,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  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人们发现事物,认识事物,掌握运用知识都源于观察,从观察入手。观察是人类感知觉产生和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种长期持久的有组织计划、有预设目的感知活动,是人类探索体验,获取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观察力是人们形成智能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从事物观察入手,培养促进学生观察力,发展思维,达成学习目标。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培养观察力,就数学而言,最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现象和关联事物观察的强烈兴趣。在学习数学中,由于各种新的东西和一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的出现,学生很容易受到激发调动,引起兴趣。但若想学生要能够保持长期的观察兴趣。教师首先要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在理解数学整个深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持续长久,保持一个良好的观察状态。在数学课堂教材中的内容都与现代社会、生活非常紧密,息息相关,就需要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数学观察、考查、尝试等各种教学活动,来充分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真正明白在生活中随处都有数学,并在今后成为数学领域的应用者,活动实施者。
        例如:在《克与千克》执教中,学生开始接触“1千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一起去小铺商店、超市街道、市场小摊瞧一瞧,物品掂一掂,尝一尝。学生在数学生活中充分地感知体验“1千克”的概念,懂得1千克即是两包红糖或一袋红枣、一瓶酒的重量,认识在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一千克的。在这种有趣的活动气氛中,学生不但明确了质量概念,而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本身就是源于他们日常生活当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与别人的合作,搜取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而且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升。
        在学生充分发展感知和视觉的综合能力基础上,教师们要适时适机进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天气变化、动物的迁徙、自然科学等等。学生在观察进行时,要遵循做到由外到内或从内到外、从远到近从近至远、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在循序螺旋式的上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新奇,养成自觉观察数学问题的好习惯。激发观察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开始思索探究,再从思考中学习新知,在学习中掌握了解认识事物,运用知识,就此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学习了解感悟运用。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主动积极促进“问题解决”,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力。
        学生步入学校,学习数学是少不了的科目,从小就开始学习数学。

学生只有掌握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思考数学的整个过程,才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前,进行必要知识准备,扎实要做好功课。如在观察数学问题中,对数学式子或者几何图形观察中,学生若对数学相关的的概念、法则、定律,了解明白的东西越多,在观察时所获取的事物知识也就越多,观察内容也就越加深入。(2)学生在观察中,教师积极引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数学事物进行观察了解,以便于学生控制自己感官和知觉。教师们还应当根据观察的目的及时向学生解答问题,帮助学生能够有顺序、更多层次地对其进行观察。同时,通过激励学生充分运用思维对其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学会掌握数学的公式或者图形的特征,做到从大到小,由表及里,从远到近,从部分到整体等有步骤有序对其进行观察。例如:对混合计算题的作答,就要根据运算的顺序、括号,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简易的小计算题来进行解决。(3)做好观察,及时记录。在数学几何的证明中,对基础图形的结果作适度记录,可以帮助证题。此外,在进行观察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观察和总结,整理在观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信息,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观察训练力度,促进发展学生观察力。
        数学观察是学生对提供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对比,找出问题相互联系的过程,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前提。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通过各种经常性训练进行观察,逐渐地培养建立观察力。学生有了很好观察力,在遇到教师使用演示或者绘制图形等方式,来讲述某一个概念时,学生就能够抓住其本质,看到数学数量之间关系变化,理解概念实际意义。在简便的图像计算与数字速算的应用过程中,就必须具备一个比较强的图像观察的能力,才可以准确快速发现它在运算中数字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选择恰当的简便快速计算它的方法。比如,德国有一个人,喜欢数学家,叫做高斯,在10岁的时候,教师就让班级学生从1到100的所有的自然数相加求和。可在教师刚说完这个道题目时,高斯就说出了答案5050。一下子同学们都惊讶,不知道他是怎么计算出来?对于观察力好的同学,就能从计算数的先后次序上观察得出与计算数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说出答案;反之,也许会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教师应加强指导,训练相应的题目,强化观察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习知识和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行之有效。例如:教师在《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一课执教时,在课中,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块用来摆出整体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数一数块数,看一看里面究竟体积单位有多少?它的体积也大概就是多少,然后仔细观察其“块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时,学生已经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理解掌握度量长方形和体积的度量计算操作方法。这样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体验,逐渐掌握自己观察不同事物的基本技巧,养成自己动手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自主动手操作能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观察力就会逐步得到,“问题解决”的路径也在不断深化扩展。
        总之,在学习抽象数学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对其图形进行抽象观察,已经是每个学生学习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所具备的重要技巧和能力。有了很好观察力,学生就能更好地深入理解和正确领会所学知识、明确数学概念,提高自己数学认识理解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卩]莫霞.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肚新教育时代,(201501)
        罔魏月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月.西部素质教育,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