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生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端午节为例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林莉莉
[导读]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一种深情符号,代表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彰显民族凝聚力和传承力。
        林莉莉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摘要:传统文化是国家的一种深情符号,代表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彰显民族凝聚力和传承力。铸魂育人的背景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对提升德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端午节为例,对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将节日文化的碎片化记忆进行整合,以期提升学生心中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关键词:小学德育  传统节日 端午节
一、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的德育价值分析
        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传统节日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民族理想和民族信念,是进行民族融合和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十分显著。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有效地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最广为流传的来源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屈原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化身,且具有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学校是培育学生的主要阵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在小学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任务和必要工作。
二、寻根溯源——讲述端午节的来源传说,明确节日产生的文化依据。
         端午节是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由此可见,中国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端午节于农历五月五日庆祝,端在古汉语中有初始的意思,称端五,就如: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五月是仲夏,而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因此它的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五日称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传说一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楚国大夫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忧国忧民,向楚怀王提出了很多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但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不仅不重用屈原,反而将他流放。后来楚国在与秦国交战中被秦国打败,屈原闻讯悲痛万分,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
        传说二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传说三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忠诚,清廉,遭小人陷害之后含冤而死,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纪念节日,是为了传承精神。以上三个最广为流传的端午节传说,出现的三个关键人物:屈原,曹娥,伍子胥。他们的身上分别体现出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忠诚于祖国的良好品质,而这些正是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魂”。我们在悼念这些伟大人物的同时,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必将在新一代人们身上获得新生。
三、继往开来——品读端午节习俗,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却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后来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翠绿的粽叶包裹着香甜的糯米让人垂涎,我们今日祖国的强大,正是无数个像屈大夫这样的伟人披荆斩棘浴血奋斗而来的。继承先人的优良品德,为国为家贡献力量,是当代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展望未来——体会节日意义,思考生命价值。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对伟大人物的思念,也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当我们个体的生命趋于尾声的时候,到底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是物质的财富,还是不朽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能够永垂不朽,流芳百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代学生德育中最首要的应是爱国主义精神。生于华夏这片土地,出于对这片国土的热爱,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传统节日和英雄人物的介绍,再次感受他们身上的浓浓爱国情和不屈的民族气节。节日文化通过传说,诗词等唤醒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就形成了一股凝聚力,这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当代学生应立足传统文化,过中国传统节日。将爱国热情厚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牢记铸魂育人理念,争做四有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姜亚琳,房洪杰,李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价值研究[J].长江丛刊,2020,(21).
[2]杨军梅.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研究[J].新课程,2020,(43)
[3]齐亚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策略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