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中)8期   作者:1.郭杰2.任丽丽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应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1.郭杰2.任丽丽
        1.身份证号码:41272519841214****;2.身份证号码:4102241987092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应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首先对智能化技术基本内涵进行基本概述,然后分析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具体的智能技术应用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智能化、创新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技术;工程管理;应用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影响工程的建造质量。建筑智能化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目前此类工程的建造技术还不成熟,建设中存在一些影响建筑质量的通病。文章首先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的含义,其次从线缆工程材料的使用、电子产品支架的标准、接线箱内的界线方式、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及中心机房的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该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最后从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控制施工质量具体措施,保证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正常运转。
        1建筑施工智能化的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提出于1956年,涉及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人工智能,是指在机器(计算机、机器人等)实现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等智能行为。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大数据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阶段,不再需要去构建很多规则和数据,深度学习能从标注的海量数据里面学习到一些规则和特征。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轨迹划分,建筑施工智能化分为感知、替代和智慧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设备运行情况、施工人员的行为等,有助于增强施工人员的技能;第二阶段是AI部分替代人,完成人类无法完成以及风险很大的工作,替代是在人类制作的框架中严格执行的;第三阶段是智慧阶段,借助AI类人的思考能力,由部分建造大脑来指挥和管理,具有自我进化能力。
        2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质量
        2.1施工方法的管理
        施工方法是对施工过程的指导,施工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施工质量。合理而有效的施工方案应该以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现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开始,对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环保、材料设备的采购、应急预案等都应有详细的规划。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需要熟悉和审查项目施工图;对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项目的质量目标和验收标准,对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等;对施工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等施工过程进行标识、进行可追溯性的控制;对采用“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技术的部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质量管理方案;制定预防措施和成品保护措施。
        2.2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1)管线敷设过程中,首先应保证管道材料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确保水煤气管道厚度达到相关标准,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2)防雷接地施工中应确保钢管接地,未对钢管管径进行分析时,不可全部使用跨地线为CP6的钢管。(3)为了保证建筑物外观达到施工质量的要求,部分工程需要采用隐蔽施工的策略,因此,应提前暗敷PVC管。施工时应注意埋墙、灰层厚度、埋藏深度等均应符合规定,避免出现管线裸露的情况,保证施工质量。(4)为了保证预埋工作符合建筑要求,涂刷墙面时应固定管道,以免在后期穿线的过程中,出现损坏墙面破坏的情况。

2)设备安装工作设备安装的情况关系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决定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1)安装前安装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设备具体情况、安装的流程与细节,保证设备安装工作可有序开展。(2)设备在搬运的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过度振荡导致螺丝松动,尤其是精密设备更应保证设备的完整度。(3)如果无法顺利安装,应及时分析原因,不可粗暴安装,避免导致受力不均匀,损坏设备。(4)在安装结束后,应对成品进行保护,尤其室外安装工作未竣工前,须做好设备的防水、防雨工作。
        2.3利用智能化技术,加强电源监控
        在我国实际的智能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电源监控管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生故障的概率。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源和配电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测和管理,为工作人员做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目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些系统无法进行电源监控,这对整体电力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具备更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比如,一些发电机没有相应的电压检测器和自动启动设备,增加了管理难度。为了提高智能建筑配电的安全性,工作人员要在应用过程中遵循相关配电标准,在电源箱内安装电源监控设备,并定期开展检查,保障监控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提高电源监控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信息开展工作记录,定期开展全方位的设备运行状况检查,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除此之外,需要加大对于非消防电源的管理,判断消防配电系统能否直接进行切断,保障火灾报警工作正常运行。
        2.4建筑施工智能化的普及
        目前,建筑施工智能化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普及度不高,智能化没有在所有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得到应用,智能化并没有贯穿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各环节之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相互协调沟通的机制,影响了智能化的高效性。建筑施工智能化是未来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普及,需要国家政策、行业标准等多方面的监管。需要建筑施工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整体性。国家主导、企业配合,推广建筑施工智能化。
        2.5施工环境的管理
        自然环境对建筑智能化项目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气候条件,而地质、水文等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以防为主的管理措施下,当出现特殊情况时需要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对策。若遇施工条件变化时,特别是遇到地震、恶劣天气环境、高温、洪水、下沉等不可抗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抢救成品、及早转移物资等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尽早复工,加班加人保质量补工期。建筑智能化项目施工中涉及的配合界面比较多,涉及土建、装饰装修、电气、空调、消防等多个领域,所以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和各个专业沟通协调好,在工程现场做到及时沟通、及时反馈。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应将施工质量放在首位,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行业中出现的质量通病,应及时进行整改。在施工前应做好图纸交底工作,保证实际施工与设计一致,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安装、调适及安全管理等工作,竣工阶段应做好验收工作,加强材料管理、技术管理与人员管理,保证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鑫.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23):163.
        [2]陈荣.试析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36):2828.
        [3]魏光磊.探讨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相关措施[J].四川水泥.2020,(09):103-104.
        [4]汪庆耀.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及控制路径[J].智能城市.2021,7(05):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