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实 史文梅
湖北微谱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00
摘要:开展现代化工业建设工作,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污染问题。近年来,固体废物排放量加大、重金属含量超过规定标准、工业废水排放等情况愈加严重,对人们的生活发展和身体健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社会的整体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相应的负面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与环境保护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离不开土壤。近年来由于土地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工业建设的推进与发展,土壤污染问题现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土壤污染现状调查
工厂、企业废弃固体垃圾随意堆放、重金属含量超标、废弃化学物品的排放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对现代化工业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工厂较多的地区,土壤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不仅对附近的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更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土壤污染问题所产生的因素较多,找出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也较为复杂,如果没有及时找出形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土壤污染现象无法控制的局势。此外,我国土壤的治理工作也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例如:防治工作人员配备不足、部分相关部门未能够及时重视土壤防治工作等,不仅使土壤防治工作受到阻碍,还使得农作物的衰败现象持续增长。
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3.1 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蒸汽浸提技术、固化修复技术、热力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等。
土壤蒸汽浸提取修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降低土壤空气中的蒸汽压,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成蒸汽,进而排出到外部。土壤蒸汽浸提修复技术在使用时,是在污染土壤的内部引入清洁的空气产生驱动力,这时使用土壤固相、液相以及气相之间的浓度梯度降低气压,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土壤。在使用过程中较为简单,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力较小。然而,该技术只能处理不饱和的土壤,无法处理饱和土壤和地下水。
玻璃化修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热能在高温下将固态污染物融化为玻璃状,主要应用于原位处理,不适用于异位处理。原位玻璃化是指在污染土壤中插入电极,对土壤固体组分施加2000℃的高温,使得有机污染物和部分的无机污染物挥发,进而从土壤中去除。熔化物冷却之后会形成玻璃体,将无机污染物进行包裹,失去了迁移性,原位玻璃化技术在使用时可用于破坏去除污染土壤、污泥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控制尾气中的有机物和挥发性的重金属,再进一步地处理玻璃化后的残渣,避免二次污染。
3.2 化学修复
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相对其他修复技术而言,发展较早,相对较成熟。该技术通过施加各种化学试剂来固化、分离或者破坏污染物具有实施周期短、处理面广等优点。主要包括土壤淋洗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化学氧化技术、化学还原技术、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等。化学淋洗技术具有长效性、易操作等优点,主要针对重金属及各类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污染。溶液浸提技术具有效果明显、易操作等优点,主要用于处理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具有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制等优点。化学修复技术普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挑战。
3.3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或消除土壤污染。
生物修复技术一般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或联合修复的方式实现土壤污染治理的绿色修复技术,通过动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代谢活动,减少或消除土壤污染,实现部分或完全将污染的土壤恢复如初。
在动物修复中,蚯蚓经常出现在土壤污染治理中。有学者研究发现重金属如砷、铜、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等污染的土壤中,可以应用蚯蚓的富集、有机物降解能力实现土壤污染治理。在土壤污染生态监测中,蚯蚓应用广泛,但运用蚯蚓作为动物修复中的一种,很多学者认为还应多进行实践,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能力还有待实践认证。有研究发现,线虫、甲螨等对基于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农药导致的土壤污染治理时可以尝试这两种动物。
植物修复是基于植物消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污染土壤治理的目的。植物的吸收、挥发、降解、根滤都可以净化土壤中的污染物,特别是用来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效果良好,且成本不高。此外植物修复完土壤污染后,还有利于保持水土流失、减少侵蚀等。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修复能力不同,应根据土壤污染源情况选择合理的植物。与其它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有较长的修复周期,通常需要3~5年方可实现修复目标。
4 土壤污染环境保护策略
4.1 推进污染工矿源头治理
针对土壤污染治理费用高投入有限等问题,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统筹抓好土壤污染源的断源工作,解决一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突出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大幅度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为2035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的长期目标奠定基础。将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依法列入水、大气重点排污单位,严格监管,达标排放;开展重金属矿山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制定方案,分阶段整治;强化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管控矿区污染土壤和酸性废水环境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4.2 借助监管手段强化处理
只有严明的政治监管,加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强化各类废弃物品的处理。对于工厂而言,应直接针对问题源头采取处理措施,选择易降解、已处理原材料进行使用,并努力提升材料利用的成效率。对于无法自行降解或是不能够直接丢弃处理的废弃物,要坚持进行分批处理,强化废弃物的可回收率和二次利用率。对于污水、淤泥和一些废气的排放,应严格控制其排放量,并且相关部门需严格按照质量检测标准对其净化程度进行测量,以降低各类废弃物对土壤的侵害。
4.3 切实减轻农业方面来源污染
一是相关部门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农药、化肥产品企业、个人。以主要粮食产区、蔬果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区域为重点,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健全投入品追溯系统,掌握农药化肥使用去向和使用量。二是持续推进“一控两减”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应继续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及效果跟踪调查,着力提升绿色防控效能,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非必要农化产品使用,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示范,扩大生物农药使用。三是从国家层面加快完善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构建耕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四是加强有机、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使用和标签标注监管。五是加强乡村农技员人才队伍建设,在涉农高校选调种养殖专业、植保专业优秀毕业学生到乡村一线服务,促进科学种田。
5 结束语
综上所所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和分析土壤污染源,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加强控制污染物的源头排放和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改善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军,蔺亚青,胡方洁,等.土壤重金属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8(5):1038-1042.
[2] 骆永明,滕应.中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科技研究进展和展望[J].土壤学报,2020(5)1137-1142.
[3] 蒲生彦,上官李想,刘世宾,等.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3):2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