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摘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国家政策引导,从根本上解决技能人才培养难的问题。
关键词: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政策建议
前言
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和重要任务。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分别出台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奖励政策:2019年3月5日,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三年内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201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国办发〔2019〕24号)。以国务院的这个行动方案为指导,各省各市也出台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和各类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的确对职工的技能培养起到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本人认为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方面没有全企行动
一是从整体来看,宣传不到位,缺少一个讲解能深入人心的“讲解员”,导致企业领悟不透彻。二是各地政府及企业职工要求技能等级和薪酬挂钩,企业有唯难情绪,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三是企业还担心职工技能等级高了,胃口也高了,达不到目的,人也跳走了。
二、政策方面不够彻底
从资金来源上说,专账资金属于保险基金,国家和省对其使用有严格规定。从目前的专账资金使用口径来看,主要用于企业参保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等四类、五类人员的技能培训补贴,因此,社会上建筑行业的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家政服务业中绝大部分从业人员、电子行业的大部分务工人员因流动性强,属于灵活就业人员,未参加社会保险,不能享受培训补贴,存在“政策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各市相关权力部门所能改变的,也导致了相关企业对职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本人认为:只要是劳动者并参加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均可享受国家或地方的政策奖补。
三、企业职工方面
因为培训机构按政策对职工实行了免费培训,培训奖补政策大部分落实到了培训机构。另外,政府动员的培训由于薪酬挂钩不到位,使职工存在“要我学”的情节,这也导致了职工接受培训积极性不高。
四、建议
全国劳动者9.8亿人,其中农民工1.6亿。城市劳动者8.2亿;城市劳动者中,蓝领人数3亿(摘自中国统计局2015年公布数据);技能劳动者超2亿,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重为28%(摘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2020年12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的介绍)。
2020年国家财政收入18万亿.
综合以上数据,在将来的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国家建立“政府高技能岗位补贴”政策,根据估算,如果国家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0.5%即900亿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政府高技能岗位补贴”。那么这些高技能人才群将成为技能劳动者的榜样和标杆,有助于极大地激发劳动者学技能学技术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积极性,也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也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需要说明的是:900亿是国家在不增加企业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对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奖励和补贴,按5000万高技能人才测算,平均每月每人150元左右。此奖补包含了荣誉和物质两方面:国家补贴,体现了荣誉;平均150元每月体现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
另外要说明的几个方面:
(一)、建议内容仅是对技能人才政策的补充,不影响其它如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奖补政策实施。
(二)、对培训机构进行市场化管理,每年对培训机构信誉度、实力、培训合格率、收费等方面进行排名并公示。有了高技能人才的榜样引领作用,也必将提高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也能使培训机构由于职工培训积极主动性的提高,使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双丰收。同时也能避免廉政风险,防止出现相关权力部门与培训机构出现权钱交易。
(三)、建议制订政策时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为主、为先;量为辅。
(四)、高技能人才在岗且不离开评价单位时享受“政府高技能岗位补贴”,离开了评价企业或退休则不能继续享受待遇。
(五)、国家可以根据每年高技能人才的增量,以及当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对“政府高技能岗位补贴”进行适时调整。
综上所述:建立标杆,推行榜样引领作用,更好更快地促进技能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劳动者技能素养,推动我国经济更高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建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5):20-25+32.
[2]王碗,杨小兵,范鑫,吕莉敏.终身发展: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未来[J].职教论坛,2020,36(12):127-133.
[3]周扬.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加速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3):174-175.
[4]李麒,高文书.我国技能型人才资源供求状况与开发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8(07):12-14.
[5]蒋天堂,孙学强.云南省数控技能人才状况分析及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2008(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