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7158119870709xxxx;身份证号:37150219891016xxxx
摘要:在新工程建设的背景下,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重要举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转变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自身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本文以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改革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经历,使学生具有直接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研究的工作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文以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构建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目标,以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业活动、实践实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潜能。旨在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在省内起示范、辐射作用的特色品牌专业。
(1)建立“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学科交叉、共建共享、模块设课、分类培养、教研贯通”的原则,整合教学、科研及社会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单一学科与多学科交叉专业培养为一体、教学科研与行业需求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2)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非师范与师范”交叉渗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例如针对基本技能,在数字/模拟电路、微机原理、传感器等基础理论课中融入相应的环节与教学目标吻合;针对实践创新能力,在电路实验、电子线路实验、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加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类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加强教学过程化管理,实施阶段性考核制度(阶考),更加注重学业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
以“新工科”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要任务是以学院为依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善于开展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的教师队伍。以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业活动、实践实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潜能。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创新促进创业,创业拉动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1)新人才培养计划,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适用于课程的“整合”原则,打破学科、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界限设置,平行交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推进模块化工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二是教育活动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个人课程设置上,结合学生的可选性,使第一节课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使学生有了庄重的上课、多元的素质提供了拓展锻炼各种能力的平台。第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素质学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充分体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挖掘丰富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研发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进分级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教师把课堂作为单一的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主题研究、开放式、项目推广、案例分析等,大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注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3)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和整体水平。鼓励专任教师国内外研修和学术交流,建立名家引领、行业领衔的校外导师队伍,以创新创业类教学研讨为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利用课程教学、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丰富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专职、兼职结合的模式,加强教师与社会企业的结合度,组建一支有创造力的团队,更好地实现最初的预定目标。
(4)加强多维实践、实训教学及创新创业平台硬件建设。巩固、规范现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开拓新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实训工场,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创客空间,以特色引领、成果导向、持续成长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计划,组织创业项目模拟运营,开展创业模拟实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为学生提供“零成本”创新创业训练机会。利用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对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帮助条件成熟的优秀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实现市场对接。
三、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
(1)在广大师生中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教师乐于“双创”教育、学生勇于“双创”实践的良好氛围。
(2)形成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优化健全融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平台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通过引育和培养,打造一支高质量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通过“双创”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层次和待遇,最终促进电子专业学生全面就业。
结语
新工科背景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手段。本文融合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可望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优化健全融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平台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一支高质量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对高等教育相关工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开军,覃业梅,谭平,等.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61-62.
[2]郑骊,吴桂平,王飞,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246-247.
[3]赵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分析J].科技风,2020(1): 73.
[4]朱文武.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⑶: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