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宁县伊家乡人民政府 福建三明 354506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不断推进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提升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能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内涵和精神素养,强化国家软实力。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展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群众文化;传承
引言
传统文化的定义主要是悠久的文明历程演变成为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或名族特点的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演变过程中人文思想和思想观念相互结合体现,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世界各个国家乃至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主要蕴含人文思想、文字形式、地方性语言、名俗活动等多方面,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更需要大力宣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传承。
1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群众文化活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会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起着引导、促进的作用。而且群众文化活动给群众带来的感受和呈现的效果都会影响着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如果政府能指导组织且质量较好的群众文化活动,那么将会有效地提升政府在群众心中的正面形象。其次,有利于扩大群众文化队伍。在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策划时,文化工作人员会对活动的流程和细节展开经常性的讨论,由此会使队伍在交流沟通时更加牢固。而且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可以发动群众,让有才华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不仅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再次,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推出文化品牌,打响当地文化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地方特色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如东北的二人转、天津的相声、云南的傣族舞等[1]。将地方特色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能使文化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使当地特色更加深入人心,为打响当地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新时代群众对文化、民族以及国家等方面充满自信是建设国家的基础。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群众将会更好地理解国家方针政策、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知识,从而从内心产生民族自豪感,并且认同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2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党的正确领导方针下,我们国家始终秉承物质文明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策略,进一步强调加速建设并完善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并且在完善传统文化的同时指出要从多个方面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底蕴,从根本意义上落实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建设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3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途径
3.1将群众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有机结合
人民群众在党与国家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也是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近几年,以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为背景,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追求精神文化上。在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过程中,我国很多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国家传统节日,而降低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关注度,甚至一些年轻人并不知道我国的部分传统节日究竟是几月几日,仅仅能够记住法定节假日。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传统节日文化整合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途径。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积极为人民群众开展丰富的节日文化活动能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
例如,在元宵节时,在人民群众中营造节日氛围,开展挂灯笼、猜灯谜、社火游行等传统节日活动,使人民群众能够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3.2利用多种传播载体和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传播方式的支撑和助力。一方面,要利用好报纸、书刊、电视台和广播等传统传播载体。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提升传播效能。利用多媒体创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节目和栏目,以系列报道、综述评论等深入传播中华文化知识、美德和励志故事,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关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策划和创作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公益广告片、网络视听节目等,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电视院线、户外屏幕等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3.3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群众的需求中不断地寻求创新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原本的位置上,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文化在群众中传承也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主要是以围绕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为核心,创新是当下社会发展中必须要突破的地方,各行各业都不要不断的突破创新和改革,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和所有文化建设是一样的,需要将已有的历史中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掌握发展中的形式变化,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为璀璨的瑰宝,需要在群众中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内涵,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其中的作用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直接传播或艺术变现方式呈献给广大群众,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的服务和教育广大群众,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群众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以及文化内涵,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掘并探究群众中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将更多地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的实际生活中以及群众的视野中去,促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中,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承。
3.4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承载体维护工作
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同,大多是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事物,比如,村落、寺庙、石碑、古城遗址等,还包括一些体现民族特色的事物,比如,少数民族服饰、器皿、园林建造、雕刻雕塑等,这些都需要安排专业人员予以维护。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为目标,应该重视开展宣传工作,将其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可以根据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融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活动,强化不同的群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从而使传统文化内涵能够切实融入到社会体系当中。
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需要结合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条件的共同推动进行,同时更要尽量保留原有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在含义,最大限度的展现传统文化蕴含的无限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兴起的时期,让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芮琼,曹俊岭,王海.皖北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9,32(12):72-75.
[2]李庚.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农村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J].人文天下,2019(1):74-77.
[3]林惠贞,林玉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基于漳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分析[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39(2):51-54.
[4]彭蔼莹.浅谈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以东莞市数字文化馆为例[J].参花(下),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