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的发展重点从以往的城市中心区域转向了城市周边的郊区。同时,人们对休闲度假游的偏好程度越来越高,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外围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风景园林设计的工作领域逐步增大。
关键词:建筑规划;风景园林;设计;文化传承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受到诗文、绘画的影响,诗画中包含的文化韵律使中国古典园林摆脱了简单的建造堆砌,使之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即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重在感知,因此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常常可以打破界限、触类旁通。而作为3个艺术门类,园林、诗文、绘画一直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特别是自唐宋以来,这种迹象尤为明显。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被称为“诗园”“画园”。
1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
在新时期绿色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明确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水平,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加具有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通过良好的绿色环境设计,能够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心情,从压抑的心情中释放。因此在设计中要求重视人的主观感受,让人们在看到绿色园林景观,感觉到赏心悦目,及时忘却心中的烦恼。如果过分地追求设计以及施工的大规模和复杂多样的结构,就会导致和原本的园林建设施工需求不符合,也没有充分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另外,不同地区存在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应当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融合,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时能够感觉到亲切性和熟悉的感觉,了解到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1.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求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具体性地进行分析。一些城市为了建设园林工程,破坏了原本的自然资源,这种做法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地制宜原则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区域间的客观优势,实现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要求相关人员能够通过现场勘查的方式,对地理环境、水文条件、附近交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方案,并能了解到不同城市绿色园林工程之间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本区域的特色以及丰富性的局面,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2园林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策略
2.1全面掌握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加强传统与现代的联系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历史悠久,风景园林数量较多,其中既包含传统的风景园林,也涵盖新时代的风景园林。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举世闻名的风景园林,如故宫、圆明园等,这些园林以宏伟壮丽的景观来彰显皇家的伟大与权威。另外,还有许多精致的江南园林,如狮子园、拙政园等,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设计人员进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分析和归纳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特色与精髓,将其转变为自身的设计经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融入传统设计元素。
2.2自然山水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逐步由之前对自然山水的直接利用转变为对自然山水的模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对政治的厌恶契合了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而对社会的不满促成了新兴佛教学的流行,因此形成了该时期特有的玄学。当时的玄学家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魏晋时期的名士们以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世俗礼教的束缚,而在思想上具体表现为形成了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作风。而当时的造园手法多与这样的思想相呼应,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
而自东汉末年兴起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因此,依托于庄园的私园也被建立起来。先秦两汉时期的造园规模极其宏大,自两晋开始,造园规模逐步缩小,其中的布局亦逐步趋于精致,出现了小中见大的萌芽。写意与写实的手法已初步相结合,魏晋时代的私家园林在表现自然山水时,已不同于秦汉时期,已从写实逐步过渡到写意。
2.3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三维空间上的艺术。在古典园林中游览,需要“动静结合”,即不仅需要驻足观赏,也要在游览行进的过程中欣赏园林的动态美。在园林中有“移步换景”之说,即强调场景的多变,说明需要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它。而在诗词歌赋中,作者常常力求一种平衡:既要使行文前后贯通,行云流水;又要制造矛盾,使文章跌宕起伏,富有生机。而中国古典园林充分把握了这一特性,将诗词中的境界、场景融入到园林中,使之饱含文人情趣。从表面上来讲,造园者把文人的某些意境以具体的形式运用于园中,营造出与诗文中相类似的场景,运用楹联、匾额等手法对园中景观作直接的点题,或直接将园中某个景点以诗文中的词句命名,这种方式虽简单直白,却能体现出作者情怀,亦可使造园者直抒胸臆。除了表面的手法,造园者通常还运用类似文学章法的手段,在空间上融入“诗”与“文”的元素。《履园丛话》中提到:“造园如使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作诗文类比造园,追求造园中的意境美。而在古典园林中,园路绝非平铺直叙的道路,造园者通常运用迂回曲折的园路,结合各种景观构成要素,在园中划分出类似文章开头、转折、高潮、结尾等迂回曲折的空间序列。这样的设计手法通常使整个空间结合紧密,形成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空间形式,整个园林起承转合、变化有序、层次明晰,而不会使园林支离破碎或单调乏味。因此,古典园林中的各处景致将整个园林营造成了和谐统一的流动空间,体现了严谨精炼的章法,游人在其中行走,会体会到如同朗读诗文般畅快淋漓的感受。
2.4画
中国古典园林同样也包含了“画意”。中国文人画追求“形似”,画中的山水树木已经不是个别的事物,而是寄托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抽象概括和个人理解,是画家主观的、对一定时空具有概括性的物体。而古典园林同样为文人将自然景观提取概括在一个小园子中,这种情况与文人画中对自然的概括、抽象十分相似。由此看来,中国古典园林是把文人画作为基础,通过三维的形式将历代文人对自然的概括和升华复制到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中。自唐代以来,呈现出园林借鉴山水画、山水画渗透园林的现象。而宋代山水画成就达到我国历史的巅峰水平,宋朝山水画家多以长卷,如千里江山图,采用全景式的描绘,来表现山河壮丽,而后期文人画的风格转变也促使园林创作由写实转为写意。南宋时期马远、夏珪一派的山水画采用大量留白,而截取山水一角表现空蒙迷离的空间层次,让人可从局部联想到整体,这种表现手法亦被引用到园林的意境塑造中,使园林中原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逐步过渡为写意为主的手法。从文人画中诞生的“壶中天地”等审美观念,虽缩小了园林的尺度,但却再次拓展了园林创作的意境深度,奠定了小中见大、咫尺山水等写意山水园林发展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开展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落实,还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园林景观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并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充分挖掘园林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融合设计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融合设计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熊瑶,杨云峰.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探讨: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71-176.
[2]贾建中,端木歧,贺凤春,等.尊崇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是规划设计之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0年回顾[J].中国园林,2015(10):2431.
[3]汪建丁.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体现:以“惠安县科山读书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四川建材,2018(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