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瑜
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5302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建筑规模持续扩大的过程中,其不足与缺陷也暴露出来,不少建筑工程都存在于地震高发地带,要想使建筑工程达到安全与抗震的效果,就少不了在建筑过程中使用高质量的抗震技术,以此达到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危害。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抗震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较多,例如:建筑的设计、施工的方法以及材料的质量等等,所以说,还需要加深对于抗震技术的探讨,希望能够找到多种多样的抗震技术,从而推动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施工质量
前言
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以及住户的安全有着严重的危害,所以地震是在设计建筑结构和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筑工程师们着重关注的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施工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性能以及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而建筑工程里加入防震设计不仅对于设计内容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设计,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灾害发生时受灾建筑物所收到的损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入抗震技术还有利于建筑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显著的借鉴意义。
1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及其原理分析
1.1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地震灾害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应用期间最为普遍且伤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具有对建筑结构损害巨大、难以预测且不可控的特点,当地震灾害来临时,尤其容易使建筑结构遭到破坏,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坚固性与安全性,会严重影响建筑用户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然而这种情况,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建筑工程中融入抗震技术以及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通过选择适合相关建筑工程的抗震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建筑工程因为地震而塌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住户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保障。综上可知,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抗震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建筑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抗震技术能够准确运用的大趋势之下,抗震技术在建筑结构的安全与稳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导致建筑房屋收到严重损害的情况,这便使得建筑结构的原有功能极其作用日渐削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止局限于建筑房屋的正常使用,而且对于使用建筑的住户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1.2建筑结构的抗震技术原理
在建筑结构中运用抗震技术并发挥其作用,是基于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往往
是以能量波的形式实现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并且在地震灾害所影响的范围之内,建筑结构会因为受到能量波传递的作用,而发生巨大的震动变化,最终导致建筑物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坍塌,基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建筑结构自身的阻力与由于地震作用而产生的振幅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对于本身阻力相对较小建筑结构而言,就会对于地震震动的作用吸收更小,这便导致了当地震振幅较大的情况下就会破坏建筑结构或者使建筑物坍塌。通常情况下,软弱地基的柔性结构更容易破坏,而刚性结构就会相对更加坚固;相反,坚硬的地基上的刚性结构更容易遭到破坏,柔性结构就相对更坚固一些,如图1、图2所示。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建筑工程所采用的抗震技术和传统的抗震技术区别很大,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别就是现代建筑施工中采用的抗震技术,主要是把地震当做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然后进行抗震设计和防护应用,以此来达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提升建筑物对于地震灾害的抵抗力。
图1 刚性结构
图2 柔性结构
2抗震设计应用的原则分析
2.1可靠性的原则
要想达到使抗震系统正常工作的效果,那么在设计抗震应用时便应该严格遵循可靠性的原则。在当前抗震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关注点在于抗震技术的运用能否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符,所以说,在设计抗震应用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会使用抗震技术的建筑物进行细致观察,把握其特点,按照严格的安装规定来安装抗震设备。如此一来,便可以使抗震技术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
2.2实用性的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在抗震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抗震技术成本与抗震效果并不是成正比的,所以按照不同的建筑物应该设计不同的设计方案,使其达到科学合理的设计效果。这样不仅提高抗震技术的性价比而且还可以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基于以上分析得知,在建筑中加入抗震设计还要以实用性作为原则。
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常用抗震技术
3.1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基础隔震抗震技术
基础隔震抗震技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支撑摆动隔离抗震技术、橡胶隔离抗震技术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控制建筑地基础部分,最大限度的实现隔震效果,增加建筑物的坚固性。例如在现代建筑中,钢筋混泥土通常作为建筑框架的主要材料。该框架中,主要运用把握钢筋的勾践面积和最小配筋率来最终达到抗震的目的。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在墙上安装特殊的减震材料而且还需要跟圈梁合理连接,考虑到建筑物会受到损害的各个方面,达到抗震的目的。
3.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
在建筑物内,适当的加入耗能、减震以及抗震的技术装置,有利于增加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的阻尼值,当地震灾害发生时,会消耗巨大的能量。然而建筑中使用的构件具有弹性强的特征,当地震规模较小的时候,在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横向刚度,从而保护建筑物,控制建筑物变形。当发生严重的地震时,构件便是处于非弹性的状态。这个时候,随着建筑物本身阻尼值的提高,能量吸收的性能就会发挥的越大,这样一来就有利于降低建筑物的振动效果。所以,采用能耗组件是抗震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重点。
3.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建筑工程的施工主要分为两种控制抗震技术,一种是半主动的控制抗震技术,另一种是半主动的控制抗震技术。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是通过运用内部的控制部件对建筑物结构的参数进行调节,以便达到抗震的根本目的,控制其内部部件是为了调节载体,用很少的外部能量以电流的方式提供能量。在目前的抗震技术中,通常控制部件是采用电键,电键控制着整个控制系统,故建筑结构动态特征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动控制的减震技术和半自动控制技术不同,在应用主动控制减震技术时,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的参数需求很大。抗震力是反向的,这种力与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达到了抗震的目的。
3.4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术
建设部门需要吸取之前的建造经验,在以前经历地震灾害的建筑物中分析该抗震技术的实用性,从而找到抗震作用比较好的建筑框架为钢筋混凝土加固框架。加固混泥土的方法主要内容为施工人员分别使用钢以及耗能支撑组件部署在可以消散地震力的位置。且在建筑物的柱子间隔处安装钢板支撑,从而增加建筑物框架的稳固性与抗震性。当地震灾害来临时,每一层布置框架以及钢板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物的变形程度,而放入耗能支撑组件能够使建筑物在遇到地震袭击的时候及时吸收并处理大量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力对于建筑物结构的损害。
3.5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加固抗震技术
除了以上提到的抗震技术,还可以在整栋建筑上采用砖石和混凝土钢筋框架的方式加固整个建筑物,这也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砌体加固处理主要指的是用钢筋混凝土砂浆加固建筑物,施工人员需要先将钢丝网水泥砂浆铺设在表面,铺设钢丝网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建筑物的保护层,避免建筑物墙体有裂缝。
然而,该种抗震技术由于没有对地基进行综合抗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能运用于震级较小的地方。还可以在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加入抗震墙技术,在施工结束后抵抗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皆不可采用上述方法,要想达到抗震的目的必须采用聚合物砂浆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抗震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民用住宅。工业厂房等建筑中,由于该抗震技术的加入,建筑物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建筑物的抗震性也明显增加,所以有关施工单位要积极掌握并运用抗震技术,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工作,切实提高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小婷.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9(08):104-105.
[2]蒋伟.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J].地产,2019(13):120.
[3]王燕.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3):20-22.
作者简介:吴冰瑜(1970-),男,中级职称,专科学历,主要从事建筑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