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渤智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
摘要:朝日山公园是近代鞍山建市以来的第一座城市公园,如今扩建成为的二一九公园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园。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山水格局下二一九公园的历史变迁,剖析其景观特征,以城市发展史的视角,罗列殖民统治初建、新中国扩建、改革开放再兴建3个阶段;从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方面勾勒景观变迁的轨迹,探究东北地区近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历史变迁;景观;城市公园;鞍山市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与动因。二一九公园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研究其历史沿革与景观变迁,有助于认识近代城市公园的价值,对探究东北地区近代公园的发展特色大有裨益。
一、二一九公园的历史变迁
1、源起——日本殖民统治初建阶段(1931年-1946年)
民国10年(1921年),日本殖民者在鞍山石家峪一带的山丘地建苗圃(今二一九公园一带),随后改称为“鞍山生产苗圃”,开始大面积植树绿化[1]。1931年,拟定在“鞍山生产苗圃”北侧,划出部分土地,建立一个森林公园,命名为朝日山公园(今二一九公园)。1934年,朝日山公园建成,面积41.9万平方米,园区分为动物和水区两部分,园中“睦池”(今劳动湖)处理遵循自然朴野的原
则,采用自然式的水系和驳岸处理手法,建有日本风格的亭阁,具有典型的殖民地色彩和风格。1946年,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占领鞍山,公园设施全被拆毁,园中树木砍伐殆尽,公园处于荒废的状态。
2、新生与重塑——新中国扩建阶段(1949年-197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恢复战后城市生机,决定综合利用“朝日山公园”、“生产苗圃”和“高尔夫球场”旧址,重新规划建设公园,为纪念鞍山市城市解放日,所以将公园命名为二一九公园。1950年,原“朝日山公园”的“睦池”的旧堤加筑后,疏通恢复了公园的水系,修复动物笼舍与船站,新建虹泉山雾状喷泉(1951年)、露天舞台(1952年),自此,公园基本的休闲游乐功能初步恢复。在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引导下,公园的服务主体对象转变为市民,公园成为人们日常休息游乐的好去处,园中的活动通常在大规模的节假日时开展,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日常娱乐,也使市民精神层面得到了满足。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被称为“资产阶级遗老遗少的乐园”,公园设施花木遭到破坏,拟将公园北部改成耕种地,并提出“花菜结合,林间种地”的荒唐口号,结合生产成为“社会主义园林”建设的绝对要求。同时,二一九公园的大温室被改作“红化宣传馆”,园路与广场周边树立了大量的标语牌和语录塔,公园成为口号宣传的媒介,公园的属性转变为“红色园林”。
3、壮大与发展——改革开放再兴建阶段(1977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二一九公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园在“以园养园”的政策指引下,园中建设了许多服务性园林建筑,如餐馆、咖啡厅等。21世纪,城市公园的发展呈现多功能化、生态化、现代化的趋势。2002年,公园正门口建成“铁血丹心”和“未来之钥”雕塑,打造城市地标性建筑。2010年,重建古建筑风格的映碧楼[2]。二一九公园被打造成为鞍山市的旅游景点,功能更加多元化,定位更加精确化,融入城市的历史文脉之中,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特征的代表。
三、二一九公园的园景特征
1、山水地形
殖民统治初建阶段,殖民者利用沟壑洼地筑坝贮水,建造人工湖,形成公园中主景“睦池”,其中建一孤岛,用以栓船;新中国扩建阶段,二一九公园在“朝日山公园”的基础上扩大水面,形成4个水面,形成远观山峰起伏,近看绿波荡漾,轻舟游戈的美景;改革开放复建阶段,公园中水面进一步扩大,形成5个水面。新中国扩建阶段,随着公园不断扩建,水系面积也逐步增长,形成大面积的观赏湖面,岛屿的建设与绿化也逐步完善,水系贯穿整个景区,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水区始终是公园的主要景观区和娱乐活动场地。
2、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在园林绿化中是组成景观与点景的手法之一。从民国时期,公园存在小庙和日式亭子,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87年,园内共有各种建筑物66座,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与生活的附属建筑15座、饮食服务类建筑4座,游览休息用的亭、阁、廊有14座,绿廊4座,园门及牌楼6座。
园林建筑的风格与造型与公园的造园思想息息相关,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殖民统治初建阶段殖民者为了营造家乡化的园林氛围,所以在建筑方面具有殖民主义色彩风,如日本风格的亭;新中国扩建阶段,为了肃清殖民地色彩和风格,也不盲目追求西洋式的建筑模式,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改革开放复建阶段,在重新接受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为主,兼有西方园林建筑风格的局面。
3、植物景观
殖民统治初建阶段,殖民者通过公园旁的“鞍山生产苗圃”的资源,对公园的园路、湖岸、动物园园区进行绿化,主要以柳树、杨树等树种为主,以美国栎树等名贵树种为辅,种植在公园的野生草地上,形成疏林草地的景象。新中国扩建阶段,为了恢复公园的生机,从千山移植早花忍冬、榆树和柞树等植物,栽植在公园的动物园与船站附近,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后来园内开始大面积绿化,主要在正门路两侧栽植加拿大杨,湖畔垂柳、杏林与松树混交林,形成杏红柳绿,苍松翠柏的优美景色,时常举办的花卉展出,也使公园中的盆景艺术的发展也达到高潮[3]。改革开放复建阶段,园中新建的植物标本园,营造不同风格的植物景色,为追求植物的观赏性,植物造型艺术也大有发展。
三、二一九公园的历史与景观价值
在二一九公园的历史变迁中可以发现:首先,殖民统治初建阶段,日本殖民统治者引入西方城市公园的园林要素,尝试东西方园林艺术特征的融合,但仅供日本民众游玩,所以极具殖民主义色彩;其次,新中国扩建阶段,开始探索中国特色景观,公园在“文革”期间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最后,改革开放复建阶段,公园全面建设,建设发展呈多样化、生态化、现代化趋势,与城市的风貌、历史文脉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公园。
1、城市发展建设历史的见证人
鞍山在日本殖民统治阶段奠定了城市公园绿化的良好基础,在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园林绿化中表现突出。20世纪三十年代,全国各个城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高潮,鞍山更是达到城市建设发展的鼎盛阶段[4]。公园采中折中的西方城市公园造园手法,因地制宜的规划出城市公园,具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朝日山公园,是我中华国土被侵占的见证地。 如今的二一九公园,不仅是一处游览胜地,更是一处城市发展、历史更替的见证人[5]。
2、多元化功能的的城市绿肺
在现代不断地扩建下,二一九公园与东山风景区、玉佛苑景区相连接,成为城市中心的大型绿地,从殖民统治初建阶段游览娱乐是公园的基本功能,后来延续到新中国扩建阶段,改革开放复建阶段增加了生态、科研、避震减灾、文化教育等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美丽的公园已经变成镶嵌在鞍山版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美化着鞍山的环境,滋润着鞍山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大成编. 鞍山市城市建设志[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05.
[2] 黄玛.鞍山二一九公园: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J] .侨园,2021(Z1):63.
[3] 闫启文,马博华.论城市滨水规划设计——以鞍山市二一九公园滨水环境为例[J].美术大观,2009(11):115.
[4] 胡迎春.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以鞍山二一九公园为例[J].特区经济,2012(11):284-286.
[5] 鞍山二一九公园 [J]. 兰台世界,2015(13):162.
作者简介:
肖渤智(1995.3—),男,汉族,籍贯:河南许昌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风景园林,研究方向:园林古建历史保护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