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9期   作者:姚岸芬
[导读] 建筑消防安全疏散是建筑质量和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对消防安全疏散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姚岸芬
        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建筑消防安全疏散是建筑质量和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对消防安全疏散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原则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旨在通过分析明确当前问题,完善相关理论,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引言:在我国的相关规定中,高层建筑是指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为高层建筑。这些高层建筑的用途方面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对使用者生命、财产等方面的考虑,我国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有一定的要求,目前针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相关问题的内容以及提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后续建筑设计工作的合理优化和有序开展。
        1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原则
        1.1人员安全性优先
        在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首要的原则为人员安全性原则,因此在设计时,应就消防通道、防排烟设备、防护设计等方面入手,通过增加防排烟设备、合理疏通消防通道、强化防护设计等方式提升整个建筑的安全性、疏散设计的合理性等。如在消防通道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建筑中人流量,尤其是高峰期人流量,并以此作为标准,设定消防通道的宽度、疏散出口,从而做到在出现火灾、地震等危急情况发生时,人员可以有序有效安全撤离。
        1.2财产保护
        财产保护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另一个原则,虽然财产的安全性不会直接与疏散发生关系,但一些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常常安装有大量的电气设备,这些物品如果在火灾等事故中遭受波及,可能导致电力系统受损,导致更大规模的事故,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时,也需考虑财产保护问题,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埋藏式,即将电气线路埋入墙体中,该方式可以保证电气线路在高温环境下继续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强度材料、增设隔离带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财产的保护,比如埋藏在墙体内部的线路,其外皮往往是复合绝缘材料,能够抵御水的渗透,但在高温条件下,大部分复合材料会熔化,后续工作中,可以将线路固定在墙体中,并在设置陶瓷通道,使线路处于陶瓷保护下,利用陶瓷较好的隔热性能进一步保护线路免受高温破坏。
        另外,居民家中的天然气管道、电热水器等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是消防安全设计的重要一环,天燃气管道需时常检测是否有管道老化、漏气现象。电热水器等设备也要按时排查检测。近日,电动自行车在电梯内自燃事件也牵动人心,物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巡逻管理,不能让电动车上楼充电等等。
        2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疏散方式单一
        一旦发生火灾,仅仅靠楼梯难以满足高密度的受困人员疏散需求。人们常常存在认知错误,误以为消防安全疏散主要借助于楼梯,疏散方式比较单一,却并未对受困人员的惧怕心理、楼梯间能见度较低等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疏散时按照技术要求设计出的楼梯宽度不够,严重影响了疏散效率。而且,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疏散并不适用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他们行走缓慢,可能会堵塞疏散通道。因此,单纯地依靠楼梯进行疏散,已无法达到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要求。
        2.2避难层设置不规范
        避难层应当使用专门的阻燃材料,具备良好的防火、耐火性能。此外,避难层还要采用增压设备,压出建筑内部的空气,避免烟雾和火进入该层。与一般平台相比,避难层的通风、照明等设备应当具有独立性,有时还需要提供专门的逃生设施。火灾发生后,受困人员应被引导至避难层,以保障受困人员的安全。

目前,我国超100米高层建筑中所设置的避难层,往往同时兼具设备层的功能,因此,火灾发生后,避难层能够容纳受困人员的空间不是很充足。
        2.3疏散出口和消防电梯设计不科学
        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有意减少楼梯、出口的设置数量,或者缩小了走道、楼梯间的面积,导致出口非常有限,受困人员疏散所需要的宽度不足,抵达距离较长。一部分企业将本应设置消防电梯的位置改为普通电梯,在消防前室附近设置多个竖井,将排烟口设计在前室口周围,这样一来,排烟气流方向与受困人员疏散的方向相同,不利于受困人员进行安全疏散。
        3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改进策略
        3.1合理设计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疏散通道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走道、楼梯间及室外楼梯等通道。疏散距离即人员从房间到安全出口的距离,这段距离要求设计者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为每一位被困人员设计出最合理的疏散路径,并能清晰明了地指引被困人员抵达安全出口。疏散楼梯设置应尽量靠近电梯,人在慌忙情况下极易出现思维混乱,将疏散楼梯设置在靠近电梯的地方,方便被困人员迅速反应,避免因思绪混乱跑错路,浪费避难时间或出现“逆流”情况。
        3.2合理设计防火分区和避难层
        高层建筑的火情有纵向延烧快的特点,一旦火势开始蔓延,易形成立体燃烧,扑灭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可以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并通过建筑消防设施加持,能够有效控制初期火灾的蔓延速度,为人员撤离争取宝贵时间。超高层建筑体量过大,人员撤离困难,避难层的设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避难层可以暂时收容高层向下撤离的人员,所以它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且要对避难层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强化避难层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对建筑内主要负责人进行强化教育。
        3.3优化火灾探测装置和信息传递装置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撤离的时间尤为宝贵,这要求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可以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察觉,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撤离时间。高层建筑中应合理设置火灾探测装置,数量、距离、放置区域等都需要结合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安排。高层建筑应选用质量较高、感温感烟速率快的火灾探测装置,以最快的速度对火情进行反应,探测火灾发生的位置并及时报警。火灾探测系统探查到火情后发出警报,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应及时开启消防广播,向建筑内人员发出撤离指示。高层建筑的楼内广播系统需要做到清晰、大声地传达信息,应在高层建筑开始投入使用时,根据建筑内部的疏散分区和疏散通道情况录制指引疏散的音频,在发出火灾预警时自动播放。
        3.4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提升各企业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普通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在日常用火用电时应当注意安全,使用合规的电器。楼内可在上下班的电梯区域使用广播、视频等方式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宣传。高层建筑物业管理部门可分区落实楼内企业的消防安全责任,对楼内消防设置、消防器材、疏散通道等定期检查更换,保证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无杂物堆积,必要时可采取联合消防救援机构的方式提醒业主注意消防安全。
结束语: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处于不断增加状态,消防安全设计直接关系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以重视。当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设计人员要认清现状,结合高层建筑的基本特点,注重建筑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达到良好的建筑消防设计效果,切实保障建筑消防系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亚轩.分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29):86-87.
[2]钱旭.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17):195-196.
[3]段文静.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9,45(1):19-20.
[4]张井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9):1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