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28)
摘要:与场地的融合是高校建筑设计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从结合总体规划、区位选择、建筑造型、场地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设计中场地融合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建筑、场地融合、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城市的主城区开发已日渐饱和,尤以一、二线城市为甚。城市演变的形式多以主城区内的局部迭代和城市边界的扩张为主。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园的扩建很难在原址周边取得相对完整的用地。因此,在卫星城、城乡结合部乃至更偏远的地区建设新校区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扩建项目的选择。
远离主城区的建设用地往往包含林地、山地、河湖、滩涂等,具有地形复杂、地貌丰富、自然景观优越等特征。故在整体校园规划和具体的建筑设计中,与场地的融合都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由于其体量和功能特殊性,图书馆通常作为校园中的主体建筑。以下就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其设计过程中与场地融合的实现。
一、项目概况与规划原则
学院新校区选址于临安市浙江省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内,面积约500亩。地势西南低,东北高,以山坡地为主。用地中心有一名为“瓦窑湖”的山塘水面,面积约1.8万㎡,周边三面环山,被茶园、竹林环抱,环境优美。项目建设规模为17万㎡。
在总体规划设计中,主要遵循了“地尽其用”和“人本自然”两大原则(见图1)。
图1 校园总体规划投标方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地尽其用
因用地受限,更应有效利用平缓地块,合理利用山坡地块,尽量避免对山林的破坏。
(1)含山纳水: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山体和水体,作为校园的主要景观。其中山体保留以湖东、西、北三面的区域为主,形成环抱围合之势。保留瓦窑湖全部,并与南向水塘连通,利用湖面高差形成两道叠水瀑布。
(2)因地制宜:根据用地原始的高程和坡度条件,划分出适宜建设区域与不利建设区域的分界,并以此为依据布置建筑体量,从而使大部分建筑体量分布于平缓地块,将整理地形的工程量最小化。
(3)依山而建:校园建筑与山体间进行充分的对话,根据其性质、功能及所处具体环境的不同而进行区别处理,形成与山体间多样化的关系。
2、人本自然
有效利用自然条件,贴合师生的使用需求组织功能。
亲山近水: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原始山水资源。在茶田间设置景观步道、茶亭;在瓦窑湖周边设置亲水广场、休闲画舫和景观桥,使师生们能够真正与山水亲近。利用地块原有山地茶园作为主题景观,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疏密有致:在用地紧张的大前提下,各区块根据地形和功能属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建筑疏密度,形成有开有合的校园空间,承载师生的日常交往活动。
二、图书馆设计
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位于校园主轴线,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和主要视觉焦点。在具体设计中从区位选取、建筑造型和场地设计三个方面实现与场地的融合。
1、区位选择
投标方案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核心地带的水面和山体,大部分建筑都设置在场地周边。其中体量最大的图书馆设在校园西南侧,主入口广场与瓦窑湖之间,与东、西两座实训教学楼组成校前区,凸显学院的主体形象。
在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原设计遵循了含山纳水的原则,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核心景观区的价值。图书馆虽然临水而建,但瓦窑湖三面被山体包围,唯一的南侧开口被图书馆封闭,使湖面与外围的其他各建筑单体和室外场地产生了空间上的隔离感。同时,山水环境这一最能突出校园特色的元素,难以被校园以外的人群感受到。
为了在“含山纳水”的基础上实现“显山露水”,曾产生一个过程方案,即将原设计的三叶草造型其中一叶抬起,形成底层架空空间,产生的缺口实现了流线和视线的双重渗透。然而,由于校园主入口至图书馆的距离较长,同时还受到地势起伏的影响,视线分析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最终,图书馆的定位设置在瓦窑湖的最北端,以湖面作为前景,北侧山体作为背景,沿校园主轴线方向形成了完全打通的视廊,从校园主入口可见核心景观区全貌,真正实现了“显山露水”(见图2、3)。同时,图书馆融入山水之中,吸引各方向的人流,也使得核心区更加活化高效,承载的功能更加丰富多元。
图3 校园总体鸟瞰优化方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建筑造型
建筑采用三叶草式造型,将巨大的体量分解,同时使各部分室内空间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自然采光,并充分利用周边的良好景观资源,兼具严正大气与灵动柔和,成为活跃整个校园氛围的视觉元素。
投标方案设计阶段,采用层层出挑的形式,以突出自身形象为主。在位置调整后,其与山体的融合关系并不理想。为了尽量降低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将建筑造型调整为层层退台的形式,并将“三叶草”三个体量区分出不同的高度,同时保留原方案的曲线轮廓和强调横向线条的立面,形成一座“人造茶山”(见图4)。相较于原设计,最终造型相当于上下反向,由此形成的大量室外平台能够承载师生们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将人的行为融合进场地环境之中。
在平面形态上,北侧的大弧线形成建筑的主入口广场界面,同时面对北侧山体采取内凹的形式,也减少了土方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相反,南侧的三个“叶片”则是呈现出向湖面生长的形势。
在外饰面材料的选取方面,以低调简洁为目标,仅采用低透光玻璃幕墙(凸出竖向金属装饰构件)和灰白色真石漆为主要材料,局部采用芝麻白石材干挂。既突出图书馆的文化建筑性格,同时又与青山绿水的光影相得益彰。
.png)
图4 图书馆最终造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场地设计
建筑中心体量为七层,高度超过24米。如按照相关消防规范对高层建筑的要求设计,沿湖需设供消防车通行的车道,则建筑与湖面的交接过于生硬,同时由于车道坡度的限制,必然对原始地形造成较大的破坏。通过对规范条文的研究,决定将此山地建筑的主入口±0.000高度定义在造型的第三层,与北侧的校园主环路交接。即将造型上的最下部两层定义为地下室(见图5)。虽为地下室,其实仅背面面对挡土墙,其余三面均有优越的通风、采光和疏散条件。
图5 图书馆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这样一来,图书馆沿水面的场地设计就较为自由,仅以人行通道和亲水平台为主。为了建筑能够与湖面更“近”,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水坝将原完整湖面分为不同标高的多个部分并形成瀑布。其中最北侧的一道水坝与建筑轮廓统一,叠水景观可以同时被室内、外的人群观赏,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咬合更为紧密。设计中曾设想将景观坝内侧的水面标高抬至地下二层书吧的人视点以上,采用透明亚克力厚板作为分隔幕墙,使人处于水草环绕之中,最终由于对运维成本的考虑并未实现。
图书馆嵌入山体后,首层与地下两层均可直通室外,反而为建筑内部的功能和流线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地上部分主要为各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和部分办公,大量人流通过首层的主门厅疏散至入口广场;地下一层的自修教室和社团活动空间以及地下二层的休闲书吧疏散至不同标高的沿岸场地,通过沿山体的台阶和坡道到达校园主路。各层的独立出入口使得不同功能实现了分时段开放和管理。
三、结语
在高校建筑设计中,与场地的融合应从整体规划到细部设计贯穿始终。真正融入场地的设计,不只对周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更能够使建筑本身的设计内涵更具丰富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汤桦.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J].城市建筑,2011(07)
[2] 解霖.融入自然,体现标志——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工程的创作实践与体会[J].华中建筑,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