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广东
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区分局 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林木种苗培育是优化营林生产体系,提高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应当根据地方环境的特征,营林生产的基本规划,加快林木培育技术的创新,建立更加专业和有规模的林木种苗培育基地,提高林木种苗培育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大力提高林木土种苗培育效率,满足林木种苗培育需求。
关键词:林业工程;建设;林木种苗;培育技术
1种苗培育对林业建设的作用
1.1奠定林业发展基础
现代林业工程建设对优质森林资源有着广泛的需求。防护林的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独特的气候因素。林业工程建设必须考虑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和病虫害的特点。加强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建设,引进更专业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林木种苗的局部适应性,为防护林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1.2促进林业规模化发展
加强林木种苗培育,可以促进林业工程的规模化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林业工程对林木种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随着区域护林的快速实施,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优质苗木,采取规范化种植措施,提高优质苗木的比例,有效改善当地环境。大量优质苗木为扩大林业工程种植面积,提高林木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工程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1.3改善生态系统结构
加强林业工程建设中种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防止单株造林带来的问题,为保护林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林木种苗的培育,可以提高苗木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推广优质林木品种,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林木结构,为后续造林打下良好基础。
2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1种苗的采集存储
林木种苗采集与存储是种苗培育的基础,也是营林生产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林业企业应当提高种苗测量质量,合理的对采集与测量种子提供有效的制度,并且运用技术检测的方法找出种苗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多种林木采集工具的支持下采集,筛选优良品质的树种,还要结合实地情况提前对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在土壤环境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播种与移植工作。采集后还要做好林木种子的加工与存储工作,对林木种植进行精细挑选,并且根据种子特性采用不同存储方法。
2.2种苗定向培育
定向栽培是一种常见的育苗方法,是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宜栽培措施。一般在沿海地区、漫灌区或水土流失区采用不同的定向栽培方式。苗木的选择要符合生态环境,注重提高生态环境价值,选择符合区域环境特点的苗木。选择适宜的造林时机。苗木可在春季或梅雨季节栽培。此时土壤湿度较大,土壤的引水损失较小,因此可以保证苗木的供水。
2.3幼苗根系培养
林木育苗的主要任务是培育苗木的根系,促进根系的快速生长。刺激幼苗根系,促进根系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要避免苗木根系过快生长,控制苗木的茎根比,限制苗木生长初期的高度,适当修剪叶片,注重抗粗茎重苗现象。苗木出苗后,应及时修剪苗木的侧根。采用科学的包苗方法,控制苗床干扰。修剪时应使用合适的刀具。
2.4苗木施肥技术
施肥是提高苗木质量、促进苗木快速生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苗木抗病虫害能力的重要保证。育苗人员要科学施肥,合理掌握施肥时机,控制施肥量。检测人员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苗木的土壤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以便选择合适的肥料,为施肥方法提供有效的建议。这可以促进苗木的正常发育,有效减少苗木培育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苗木培育中的施肥成本,通过正确的施肥方法达到控制苗木培育质量的目的。
2.5苗木基地选择技术
对于林业苗木的培育,关键环节是选择合理的育种基地。选择合适的苗圃基地,直接关系到林业工程的经济效益。
实现林业可持续利用,保证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增长,是林业育苗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苗木基地附近水域等各种自然资源,降低苗木投资成本,为苗木企业带来更多效益。一般来说,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方作为林苗种植基地比较好。宽敞的苗圃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各种苗种的种植。此外,苗圃基地不应十分开放,否则不能形成综合生态系统,也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沙尘暴等各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2.6育苗技术
2.6.1播种
在林业苗木栽培方面,播种是一种传统的栽培方法,受品种选择、外部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播种前,需分层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生长良好,减少因种子差异而引起的生理差异,显著提高林苗水平。播种方法操作不复杂,而且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2.6.2无性繁殖
苗木技术有细胞组织培养、营养繁殖等多种。在林木育苗过程中,无性繁殖中常采用气茎扦插,可获得多个遗传相同的幼苗。就苗木而言,无性繁殖技术可以合理利用原树种的各种营养器官,如芽、枝等,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防止有性繁殖后代性状分离,降低退化概率,让树木在短时间内变成森林。这种育苗技术操作简单,育苗速度快,能满足市场上苗木的实际需求,应得到广泛应用。
3优化林木种苗培育的管理措施
3.1加强新树种的培育
苗木培育要切实适应当地林业生产的需要,强调苗木的不断更新,提高苗木的适应性和抗病性。从总体上看,我国苗木培育技术水平落后于西方林业发达国家。要加强苗木科研队伍建设;D团队,大力引进专业育秧人才,提高育秧基地整体技术含量。优化一线林业育秧人员的专业知识,转变育秧人员的工作意识,促进林业育秧人员掌握先进的育秧技术,达到扩大林业育秧质量的目的,转变林业育秧人员的观念,提高林业育秧技术人员的能力。
3.2扩大种植基地规模
林业工程种苗培育基地要继续扩大规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林木生长速度,着力提高林木种苗的抗病虫害能力。有关技术人员要为林木种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不断优化种苗标准,大力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种苗基地。首先,优化苗木基地土壤环境,改善土壤条件,消除各种风险因素对苗木基地的影响。二是建立适合区域林业生产的苗木基地。根据苗木培育需要,不断扩大培育面积,增强品牌树种培育实力,努力形成良好的苗木经营机制,扩大苗木培育影响力。
3.3完善苗木经营机制
在信息时代,要确保苗木培育与林业生产的深度对接,在全面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提高苗木培育的适应性。首先,对当地气候变化和森林经营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森林经营信息的高度汇总。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背景下,找出影响苗木培育质量的因素,加强苗木培育的风险控制。其次,采用先进的育秧模式,找出降低育秧成本的有效途径,进行育秧比较分析,构建先进的育秧基地管理体系,确保育秧事业的稳定发展。
3.4实现种苗培育集约化
林木种植培育应当提高技术含量,强调在先进林业技术指导下采用集约化的种苗培育工作方法,这样才能满足了我国地方营林生产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并且保证林木培育的持续性开展。首先,持续性的改进林木种苗培育基地的软硬件设备,加强专业林木种苗培育设施的更新工作。其次,加强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出标准化的林木种苗培育方法,合理的控制种苗培育的温度、湿度等方面因素,大力减少各种因素对林木种苗培育的影响,降低林木种苗培育的风险。
结论
林木种苗培育是优化营林生产体系,提高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应当根据地方环境的特征,营林生产的基本规划,加快林木培育技术的创新,建立更加专业和有规模的林木种苗培育基地,提高林木种苗培育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大力提高林木土种苗培育效率,满足林木种苗培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铭松.对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20(21):90-91.
[2]李茂.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0(2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