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旧唐书中的“拜必两手居地,作狗吠之声”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下   作者:达哇扎西
[导读] 唐朝和吐蕃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两国地理位置有着巨大的差异。从陌生到熟悉,从敌对到和亲,二者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役,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文化上的冲突,本文利用《唐书》中唐朝和吐蕃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叙述藏汉两民族的跪拜礼和对狗的隐喻含义比较。

达哇扎西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唐朝和吐蕃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两国地理位置有着巨大的差异。从陌生到熟悉,从敌对到和亲,二者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役,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文化上的冲突,本文利用《唐书》中唐朝和吐蕃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叙述藏汉两民族的跪拜礼和对狗的隐喻含义比较。
【关键词】吐蕃;跪拜礼;狗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137-02

        一、当时唐朝对吐蕃的认知
        唐朝是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久,国力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声誉远扬海外,与当时的各国家均有来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至于附属国派许多留学生来长安、洛阳学习。唐王朝的地域辽阔,中亚的绿洲地带亦受唐朝支配,极盛时(唐高宗时)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 方公里,与如今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这样庞大的王朝附近当然也少不了许多小的附属国和邻国,当时与唐朝有关系的附属国及邻国有十七余,其中与唐王朝接触最多的也有八九个。其中吐蕃就是当时唐王朝的邻国之一,吐蕃兴起于西藏山南雅隆河流域,从第一任首领聂赤赞普开始发展到第三十一任 松赞干布时正式建立自己的国家和文字,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这样的两个王朝在扩大自己领土时必定会碰撞,吐蕃虽为唐朝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也经常入侵唐朝制造许多麻烦,然而从唐朝的各个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唐朝对吐蕃并未做好深入了解,也许因为吐蕃地理环境特殊。
        唐朝对吐蕃的认知本人主要是从《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几本去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典》中“吐蕃在吐谷浑西南,不知有国之所由” 《旧唐书》中“吐蕃......其种落莫知所出也。” 《新唐书》中“吐蕃......然未于中国通。” 由此看来当时的唐朝并未深入了解过吐蕃,更别说吐蕃生活、礼仪方面的认知。这次我们要说的就是唐朝对吐蕃礼仪方面一种记载“拜必两手据地,作狗吠之声,以身再揖而止。” 和“拜必手据地为犬号,再揖身止。” 分别来自《旧唐书》和《新唐书》。意思大致就是吐蕃行礼方式,俯身两手下地,作狗吠声,再揖身。这种记载除两《唐书》外其他各书都未写,从这点就可以明确看出当时唐朝对吐蕃是没有深入了解,“而且还带有一点鄙视的感觉” 这就好比一个在城市混的好的人,看一个来自乡村的农民,大部分人起初看到的只有他外表,然而会忽略他的能力,也不会觉得他比自己优秀,直到看清他的能力时才会产生威胁感。到了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唐、蕃正式接触,才慢慢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从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起唐蕃关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从634(贞观八年)到846年吐蕃王朝解体,共记载到的使节往来有191次,其中吐蕃使者入唐125次,唐朝使者入唐66次,6次会盟,两次通婚。  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吐蕃在唐朝眼里分量。由此看来当时《通典》、两《唐书》中的这些内容因该是早期收藏或者是对两国关系有偏见人所编写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看重自己,无视其他国家,从而也不去了解。这样的逻辑下说出“拜必两手据地,作狗吠之声,以身再揖而止”这种话,就比较合理一点。《孙子兵法》中也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说的就是,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而唐朝除了了解自己的情况外没去了解周围国家,这明显能看出来当时的唐朝处于骄傲的状态,“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用在这里也是刚刚好。以下会用两种论证来指明“拜必两手据地,作狗吠之声,以身再揖而止”这句话的鄙视性。
        二、跪拜礼
        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下辈/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礼仪。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在宗教中跪拜是出于精神信仰,基于对神灵的敬仰与虔诚,跪拜一方面向神祈祷,一方面也为自己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精神慰藉。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那代,史书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看到的是《周礼》中明确记载着“三叩九拜”,九拜也大体划分成了两类 ,“稽首”、“顿首”、“空首”这三拜为正拜,后面的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是从这三拜上衍生下来的产物。正拜的三拜也有着明确的阶级划分,在不同的场合,需要用到的拜法也不同。稽首时双膝跪地,拜头至地,长伏后起身,一般用于地位下者拜上者。顿首时应在坐席上首至地,但与稽首相比,顿首只需额头轻轻接触地面就可以,顿首一般用于平辈与平辈之间。最后一拜空首时需要将手垫在额头与地面中间,额头轻点手背即可,一般用于上位对下位的答谢式礼仪。
        这样看来当时吐蕃使者使用的跪拜方式应为稽首,藏族地区的跪拜礼仪历史颇为久远,原是古代臣民对王的忠诚和尊敬仪式,后松赞干布把佛教引入藏族地区后,跪拜礼仪慢慢变成了拜佛仪式,当然这需要时间的融合。但不难看出,现在的朝拜正是以前的跪拜,虽然会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但从内容及意义来讲也没太大变化。现在的朝拜我们可以从中大致分出三种不同的的方式,第一种是低头叩拜,第二种是双膝跪地磕头,第三种是长头又称五体投地,这三种礼仪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佛都可以,要根据自己的对它的虔诚度来定,这样看来与狗最为相似的是第二中双膝跪地磕头。然后就是狗吠之声,这因该是语言不相同才导致的,当时唐王朝连吐蕃在哪里,有没有国家都不确定,所以更别说语言上的了解和认识,没听过这种语言然后加上一点鄙视所以才写成了狗吠之声。这里我们能看出一点,跪拜礼仪是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而且还制定礼乐制度,高度重视这种礼仪制度,但到了唐代跪拜礼就基本已经废除,看到了也会说成像“狗”,这说明唐朝时看重的是武,不是文。起初唐朝的建立也是在一群武艺超群的将领协助下打下的,君臣好武,百姓也只能练武来争取自己的前程。这样跪拜礼在几波大起大落后,最终在南京政府的成立下废除,废除时间在1921年元旦。
        三、藏汉对狗的理解
        狗是人类最先驯服的动物之一,是由狼驯化而来,从古到今,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


吐蕃历史中也有写道藏族人对狗的喜爱,那时狗的地位还不是现在的这样,是专门给君王的贡品,敦煌文献中写道“རྷྱ་མོ་རྷལ་བཞི་ཁུགས་དང་རྣ་ནམ་བཙན་བཞོང་རྒྱལ་གཉིས་ཀྱི་ཁྱི་བོ་ཆེན་པོ་འོན་ཟུགས་ཡར་གྲགས་དང་འཇང་གྀ་ཟུ་ལེ་མ་འཇང་དང་འོན་རྐུ་གཉིས་ཀྱི་སྤུ་ལ་དུག་བསྐུས་སྟེ་ལོ་ངམ་རྟ་རྫི་ལ་གནང་།” 意为吐蕃第七任 赞普布德贡杰为报杀父之仇,派两位大臣带了两只当地有名的藏獒,并在其身上涂抹毒药,送给杀害他父亲的仇人。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当时吐蕃人有多爱狗,金银珠宝不送非要送狗才会收。
        吐蕃起源于游牧文明,生活主要靠打猎和畜牧为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狗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捕获猎物和照看畜牧,而且还非常的忠诚,所以藏族人非常的喜爱狗,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对待。在藏族社会中留传着许多关于狗的动人故事。例如流传于藏区广为人知的《阿初王子的故事》《幸福是狗的恩典》和《青稞与狗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反映了狗对藏族人民的感情和恩德, 都有着深厚敬仰和感激。还有在藏区狗有很多种特殊作用,第一种说法是狗和狗血有镇鬼驱邪的神奇作用,第二再吐蕃时期出征打仗也要去杀狗祭献,这是为了打仗平安顺利凯旋归来,第三种是每年收获的时节有活埋狗祭天地的现象,为的是下一年粮食收获免天灾和人祸。从这些作用上我们就能看出狗对藏族人有多重要,甚至还有很多专家说狗是藏族的图腾 ,还为此专门做研究。   恰恰相反汉族人的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相比狗他们更喜欢能够耕种土地的牛和马,虽然《史记》中有说明狗的忠诚勇敢,奋不顾身的品质,但从历史文献中能看到,狗从始至今都是不好的代名词,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都带有谩骂、污蔑、轻视、嘲笑的口气,例如三国时期的“虎父无犬子”到现在的“狗东西”、“狗汉奸”、“狗腿子”都能看出狗在汉族人地位,所以说《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作狗吠之声”带有嘲笑和轻视口气。
        总结:
        总的来说,“拜必两手居地,作狗吠之声”是吐蕃下对唐王朝上的礼仪,当时唐使不懂蕃语,看见吐蕃使者行礼时,顺口道好,高声问候致意或口呼某种敬语,竟写成了狗吠之声。这也许有另一种解释,但本人从各个文献中收获到的结果是,当时的唐王朝因自己的强大,去无视和藐视别的国家,因而导致自己屡次在吐蕃手里吃亏。从这里我们要看到,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而骄傲,止步于此,要有学无止境,勇往直前心态。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文化是相对的,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而漠视或贬低其他文化。而应该有一个虚心学习与尊重其他文化的心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J].史学理论研究.1994,(3)。
[2]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年。
[3]杜佑.《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M].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4]刘昫.《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6]刘昫.《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8]林冠群.《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9]格桑达吉.《吐蕃商业经济发展初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
[10]徐耀环.《五礼统考•卷六十二》[M].圣环出版社,1994年。
[11]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17。
[12]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8。
[13]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M].科学出版社,1958年。
【作者简介】达哇扎西,男,1997年生,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J].史学理论研究.1994,(3)。
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年。
杜佑.《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M].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刘昫.《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刘昫.《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M].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林冠群.《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格桑达吉.《吐蕃商业经济发展初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
徐耀环.《五礼统考•卷六十二》[M].圣环出版社,1994年。
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17。
高瑞.《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8。
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M].科学出版社,1958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