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以评促改”——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张天水
[导读] 在比较根深蒂固的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改革总是很缓慢,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寻找到从外部增添压力促进学校、学科教师改革措施,教研室试图从“双案联动”、课题引领为抓手,但效果不明显。之后,开始探索修改修订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实施“以评促改”来推动教改。历史学科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开始,作为了“以评促改”的主要学科,稳步推进近,助推了学科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

张天水   青川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四川  青川  628100
【摘要】在比较根深蒂固的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改革总是很缓慢,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寻找到从外部增添压力促进学校、学科教师改革措施,教研室试图从“双案联动”、课题引领为抓手,但效果不明显。之后,开始探索修改修订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实施“以评促改”来推动教改。历史学科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开始,作为了“以评促改”的主要学科,稳步推进近,助推了学科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评促改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305-01

        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是发展的不竭源泉,不改革就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教育教学是需要改革的,只有改革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而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变者,天下之大道也”“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只有主动求变、善变者才能成就自己。现以我县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改为例,初探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以评促改”。
        一、实施“以评促改”的背景
        (一)深化课改的需要。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要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必然面对的一个课题。当育人目标转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时,相应地,课堂教学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深度学习立足于推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着力研究解决当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改变我县课堂教学的需要
        1.教学评价导向不准。我县对教师业绩的评价重在学生成绩,注重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等要素,这无形中导向到重知识教学。教师经常研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确保答案选的准,答的好,尽可能不失分。考核评价的单一性淡化了学生培养的全面性,历史课堂千人一面、三十年如一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大打折扣。
        2.教师专业素养缺失。我县从事历史教学的非历史专业教师占比59.26%,知识体系建构不合理,教学视野不远,深度广度不够,教学没有底气。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强化轻方法指导,重口头煽情轻内心体验。教学目标的失衡,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缺位,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健全评价体系和要素,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促使教师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3.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我县学生生源大量外流,优质生源越来越少。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即使教师选择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看得少、想的浅、做不出,课题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时间浪费,让有点课改思想的历史教师又匆忙刹车,重返老路,还是学生勾画、识记、练习,背好记牢做对就行,课堂教学必须要改革,也必须要找到改革的有效途径。我县2014年开始明确了“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课改思路,但因坚持不好效果不明显。2016年开始,又开始了“以评促改”的课改思路,改变由一元的学习成绩评价到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与能力、实践能力多元评价,让教师主动变化,主动适应。
        二、确定“以评促改”的原则
        “以评促改”是推动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措施,也是一种理念。它是指在县域内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以此纳入对任课教师的全面考核,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课改新理念,转变教学行为的“倒逼”的手段。评是前提,是基础;改是过程,是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改”的目的。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应体现出全面性,目前初中仍然使用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仍使用的“三维”目标,因此在评价上全面考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由一维到三维,有些目标是通过教学就可以立即检测的,有的目标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教师要平衡考核指标,调整教学思路,在无声无息中就自然开始了课改。
        (二)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元性,既要评教,又要评学,把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读(阅读能力)、说(表达能力)、思(思维能力)、做(操作能力)和自主(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协作能力),以及真情实感的体现作为评学的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三)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指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评价的全面、多样,丰富了评价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完成各个评价要素时,就会主动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引导、课后反思;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时,逐渐由被动听、做到听、说、读、写、悟等多功能学习,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习得、综合素养的提升,主动性得到了彰显。
        三、“以评促改”的流程
        “以评促改”是双线并行,“评”“变”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在“评”的开端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中小学课堂基本要求》,健全评价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在“变”的起点是教师,既要按照评价量表,主动应变,变思维、变行为,求量变到质变。在“评”“变”的过程中,教研室、学校是监督者,更是引领者,很好地把两线进行契合,发出合力,求得实效。
              “以评促改”流程图
        (一)教育局建机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研教改要从源头抓,做好顶层设计。教育局要进行教情、学情调研,对全县教研教改形势进行研判,制定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案,进一步明确从上到下各个角色的职责任务,所作所为,从制度层面营造“不改不得行”的氛围。
        (二)教研室强指导
        教研室细化方案,教研员定位自己在“以评促改”中的角色,深入学校指导学科教师找抓手,课前实备课,课中有互动,课后强反思。指导而不是代替,商讨而不是强迫,建议而不是意见,突出指导职责。
        (三)学校重监督
        改革深不深入,有没有效,关键是学校。学校要结合本校教研教改实际和教育局的考评文件,制定好“以评促教”落实规划,分段分步实施,急不得也拖不得,在监督中指导,在指导中考核,做实过程。
        (四)教师善改变
        “善”是用心,是向好。教师在教改的这条线上必须是真心的,是有准备的,是敢于坚持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历史教师要善于接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学习把握统编教材的特点,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很好地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行走在课改路上。
        (五)课堂有生成
        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即使有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总有种“活动 ”的目标是什么,究竟要把学生带到何种程度不够明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把教师的课堂预设进行“破坏”,生成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引导学生深度研讨,分享课堂教学改革的“红利”。
        (六)学生在成长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学习中慢慢发生着变化。每节课教师都要定好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既有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发展,又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能在历史的学习中纯洁心灵,培养精神和责任感。
        四、“以评促改”的作用
        能成事的人,是保持目标,不断地在改变方法。不成事的人,是保持方法,不断地改变目标。山区农村学校的老师因为长期坚守在一个学校,大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从课堂教学改革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多年了,不变的是“习惯”,变的是心态。因此,只有触及灵魂和利益的做法是才可以发挥作用,甚至是大作用。
        2014年开始以“导学案”为抓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015教研室立项省级课题“基于农村学校基于‘双案’联动的‘问题-互动-建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立项省级课题“县域推进农村学校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全县中小学参与,教研室、学校教科室强化引领与评价,历史学科也率先进行改革,利用评价为手段,全力推进改革,“以评促改”作用开始初显。
        (一)历史学科地位逐渐显现
        由于“以评促改”的强力推进,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明显。在市抽考和中考,按照考核要素,我县历史教学成绩进入全市前30位的学校和任课教师数量多,近几年来,历史学科已然成为我县优势学科。为此,历史学科教学地位出现了变化:一是开齐开足历史课,开展丰富的历史教研活动,搭建校际、区域间教师交流平台;二是扭转了其余学科教师的习惯认识,历史学科不再叫“副科”,成为了统考科目,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具有同等地位;三是学生学习态度发生转变,遨游历史海洋,觅寻古今,学习兴趣渐浓。
        (二)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明显
        教师的成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有收获,有幸福感。通过不断的评价,不断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我县的历史教师的变有三个方面:一是喜欢阅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单一逐渐变得全面;二是善于表达,观课议课能直击“要害”,能较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新理念,有深度、有广度;三是敢于挑战,主动要求上公开课,积极参加教学大比武,实现了历史教师全市竞技“一等奖”零的突破;四是建立第一个初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领带动下,年轻历史教师能主动参加活动,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在历史学科教研群里研讨问题,教学成绩提升明显。
        (三)历史教学学生中心落实
        “以学生中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的主人,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回归到课堂。经过近几年的“以评促改”实践,回归本真的历史课堂基本呈现。一是学生敢说话。 现在的课堂基本扭转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学的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二是学生能互动。现在的课堂基本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三是师生关系好。新的课程改革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现在的课堂中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教师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遇到问题开始与学生探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学生言之有理,教师给予及时鼓励。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样是教学改革,不同的区域才用的推进方式不一样,但目的和效果是一样的。我县立足“倒逼”,用多元的评价要素来考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最终推动了改革的逐步深入。虽然成效初显,但我们的改革依然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94-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