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牛静
[导读] 如今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了许多教育者关注的显性话题,在小学道法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对教材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在讲解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此来端正小学生的道德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实现人才培育的目标。

牛静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小  723213
【摘要】如今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了许多教育者关注的显性话题,在小学道法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对教材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在讲解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此来端正小学生的道德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实现人才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271-01

        引言
        从目前来看,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局限于“照本宣科”教法,没有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水平,向他们机械地传输道法理论,不仅会让学生听不懂,甚至还会磨灭小学生原有的热情,不利于促进学生对道法知识的习得、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品质。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思政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立足于现行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现行教材是向学生传输道法知识、实施道德、法治方面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想渗透思政教育也不能脱离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说,教师对于教材的研读、理解和运用会影响思政教育渗透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立足于现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在给学生讲授某节课要点内容的同时着重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分析、思考逐步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习得,更要加强对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为父母分担》中的《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时,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开展了相关的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引导学生围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样主题借助手机或电脑从网络上或者成语故事书中搜集和主题相关的有趣故事。其次,在课上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比如张三搜集到古代“卧冰求鲤”的故事,师生共同对故事进行解读。最后,教师寻机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收集故事、解读故事过程中领会到孝敬父母的意义,懂得自己在家里应做的贡献与责任。通过思政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二、立足于实践活动,创新思政教育的渗透方式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多高的成绩,而是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输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必要时也要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相应的实践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道德感悟,切身体会思政教育的内容。总之,在渗透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生硬说教,也不能机械填鸭,否则会使小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感,要立足于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我们不乱扔》一课时,改变了枯燥讲解的模式,设计了一个实践调查类的活动务。首先,鼓励本班的学生到某个公园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中认真观察、记录来公园游玩的人随手乱丢垃圾的问题或现象。其次,在课上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比如李四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人乱扔烟头、小孩儿吃完香蕉随手一丢、还有扔的果皮、擦完手的纸巾等,这些行为让公园的地面变成垃圾堆,让原本优美的公园环境变得恶劣。最后,教师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结合这次实践经历看到乱扔垃圾造成的影响,进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三、立足于交流感悟,融入思政教育强化爱国意识
        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思政教育通过“道法知识+思想内涵”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意识活动中形成对国家朴素且浓厚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他们心中的爱国意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交流、自主感悟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国家的认知与感悟,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观念,适当地融入思政教育,进一步端正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在不断的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思想的深化以及情感的迸发,逐步强化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情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中的《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访问,通过口头访问的形式来了解他们在的节假日计划和安排,如去哪里、做什么、和谁等。其次,组织学生在课上互相交流,比如王五一家在国庆节都会买一些小国旗,摆放在家里或者插在车镜旁,表示对祖国的崇敬;还有的学生家里人会坐在一起欣赏电视中国家的阅兵仪式、感受震撼的场面,体会到训练有素的中国军人精神,并了解阅兵仪式背后的故事等等。最后,教师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到国庆节的庆祝方式,你知道国旗是咱们国家的象征,体会到军人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爱国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严格地遵循“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育人原则在课堂上渗透资政教育,充分地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以现行道法教材为载体,深度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向小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逐渐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白德晶. 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学生思想素质[N]. 黔西南日报,2021-07-05(007).
[2]董璇子.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4}(26):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