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素养,构建鲜活的语文课堂——后疫情时代大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刘云翔
[导读] 后疫情时代,我们的学科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有了更多可能,我们必须面对已经今非昔比的现实,必须开阔视野,放眼未来,聚焦学科素养精准持续发力,让改革实践成为常态,切实立足工具性,将听说读写基础训练模块化;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五育并举,将教学内容主题化;着眼全域性,开展学科融合,将课程构建开放化;增强语文课程实践性,通过线上线下,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突出教学的功效性,通过协同合力,集智化开展备课教研活动,

刘云翔   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
【摘要】后疫情时代,我们的学科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有了更多可能,我们必须面对已经今非昔比的现实,必须开阔视野,放眼未来,聚焦学科素养精准持续发力,让改革实践成为常态,切实立足工具性,将听说读写基础训练模块化;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五育并举,将教学内容主题化;着眼全域性,开展学科融合,将课程构建开放化;增强语文课程实践性,通过线上线下,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突出教学的功效性,通过协同合力,集智化开展备课教研活动,构建鲜活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素养 鲜活 语文课堂  后疫情时代 大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252-02

        前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使得我们这些做老师的被快速地推上了网络教学的主播位置,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也快速成为线上教学的重要讲台。我们的语文老师早已习惯了在教室里带着学生面对面阅读、互动交流的现场教学情境,而线上教学的隔屏相见,在让师生们经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很快陷入了“你只管讲你的、我可以做我的”那种隔屏又隔心的尴尬状态。疫情过后,防控成为常态,人们发现对互联网的依赖越发凸显,而作为教师的我们,线上教学的经历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约而同地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切都将成为可能,后疫情时代,我们的学科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有了更多可能,我们必须面对已经今非昔比的现实,必须开阔视野,放眼未来,聚焦学科素养精准持续发力,让改革实践成为常态。
        关于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我们开展教学实践的核心依据:“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直指语文素质教育,后来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和构建起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由此可见,新时代语文教育更需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具体的教改实践中,让语文学科课堂更加鲜活。
        一、立足工具性,基础训练模块化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第一性质。立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我们将语文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模块化开展,项目式特色发展。
        1.听说读写——专项训练,开放评价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它涵盖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现实教学中往往受到教师教法经验的影响而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训练基本功的培养,我们实施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与专项评价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力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增强实效性的同时,针对四项训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开放评价。我们的目标是:活动形式,分项测评;个个击破,全面过关;长期坚持,凸显质效;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这就是我们关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基本功强化训练的实施方案,一方面将听说读写训练渗透进日常教学中并施行积分评价,此为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在指定的时间设计测评活动开展阶段性评价,学生可以申请多次测评,直到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止。一学期的训练考评过后,进行分班、按年级总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基本功也得到有效培养。
        2.古诗诵背——坚持不懈,功在日常
        2019年9月,“部编版教材”在全国统一铺开。新版教材中,首次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加入古诗词,六个年级共收录128篇,约占课文总数30%,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7%;初中教材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学习40篇左右;高中更甚,教育部特别指出,新课标高中语文必背篇目从14篇增加到72篇。 让古诗文背诵全员常态化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训练目标。我们组织语文老师梳理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结合《课标》中附录的课外古诗词,按年级整理成册,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点,每周规定背诵的篇目,中高年级还要求会默写,实行积分奖励制;一月开展一次年级诵背比赛,限时背诵或默写。对每月积分和比赛情况进行讲评和优胜奖励,并向家长报喜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一学期下来,全校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所有背诵任务,在背诵中积累古代诗歌经典语言,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古典诗词的文学涵养。
        3.云端悦读——阅读渗透,悦享阅读
        “润心悦读•我是朗读者”是我校首批获区级评审通过的特色品牌项目,我们利用晨读、午间和语文课堂,开展诵读、朗读和阅读分享活动,实现人人都是朗读者,人人争做朗读者。今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我校组织语文教师创新打造师生“云悦读”名著荐读品牌,通过线上推送微信或美篇,引导师生关注阅读、参与阅读、乐享阅读,自8月以来,已发布了6期,收到很好的反响。
        二、发挥人文性,教学内容主题化
        新冠疫情引发的居家学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真面目。老师和家长们深切感受到学生自律、自主能力的缺失,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关注语言文字训练,更要坚持五育并举,坚决着眼于对孩子做人做事品行能力的培养。
        1.生活主题,习作训练
        习作教学,从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开始,从指导制定作息时间表练起,切实从实际出发,让孩子从小能够放松地自然地表达他的内心,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与所做。学习古诗,带着学生为诗作画配乐吟诵;居家生活,家务劳动就是很好的习作内容,指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写我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这也应该是古代学者所说的“格物致知”,在实践中学习和求知吧。



        2.教材主题,课堂训练
        教材无非是例子,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各科教材,在学科课程标准都含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政育人目标,语文课程更是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中,要用心挖掘出教材篇目中渗透的人文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机进行品行培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也是我们所有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3.时事主题,读报训练
        阅读需要量的积累,一方面是增加语感,扩充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也是语言积累运用训练的最重要方式,而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我们往往直接关注的是书籍,其实,身边的报纸杂志,尤其是报纸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它直接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大语文教学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引导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语文,报纸里有最鲜活的语言材料值得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和积累。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每日午间有10分钟进行“新闻播报”小主播读报活动,按年级推选优秀者在学校广播站进行播报比赛,由师生评选出“我最喜爱的播音员”,学生的读报热情被激发出来,从而养成读报习惯。
        三、着眼全域性,课程构建开放化
        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现代化使得学校教育进入全域化时代,强大的网络打破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课程回归生活,这是给我们未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启示,而“大语文教育”教学结构的“一体两翼”——课堂教学是主体,两翼是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意指我们的课程必须呈现开放性、多学科相融合的大格局。
        1.将语文生字书写与书法习练相结合。我校的书法课是重要的一项校本课程,各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由专任教师任课,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硬笔书法习练的实效性,每日午间还有20分钟习练书法的短课时安排,在书写内容上,我们采取将语文课识字写字与硬笔书法习练相结合的办法,由学校书法教师设计制作了课后生字书写本,结合每篇语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每天写生字的同时练书法,在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的同时也将硬笔书法成为学生识字写字的日常。
        2.将习作训练与学科学习相结合。习作课常常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的学困点,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主张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素材缺乏、无话可说或语言贫乏无法表达等困难,积极拓宽思路,实施大语文教学。具体在小学高段语文组和中学语文组尝试让语文习作与数学等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比如:把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或步骤,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把科学实验课的一次小实验也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或者一首歌曲的学唱要求等等,形成一篇篇学科学习的小作文,引导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在学科学习中提高习作能力。
        3.将教材学习与文史拓展相结合。我们坚持从语文教材出发,“以国家课程体系为根基”,通过“读厚一本语文书”的方式,让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内外共振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成绩、增强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名著节选《林黛玉进贾府》时,指导学生品读《红楼梦》相关章节,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等;在学习《黄河颂》《登上地球之巅》等有历史背景或和地理相关的课文时,拓展历史、地理知识,增强爱国情感教育。
        四、增强实践性,教学方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更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尤其是阅读教学,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是照搬线下教学的模式,势必变成满堂灌,学生疲于听课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
        1.建立任务单式的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为加大义务教育段语文学科教学的连贯性和接续性,我们确定统一了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选取适合线上教学的内容,布置统一的语文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分为“读、背、默、写、练”五项(具体安排详见下图),不仅学习任务指向清晰,数量和难度适中,而且便于学生完成,得到综合训练。
        2.多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未来教育不是机器取代教师的职业,而是教师和机器协同教育时代的到来。老师们通过线上教学的实践已然发现,在网络、智能手机等尽人皆知的时代,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可以空前地增加,教学视野也必须与时俱进地拓宽,教学的难点已经可以由图片到视频再到微课等等新教育技术媒体的不断更新而变得更加容易突破解决。例如:语文专项知识的复习、难点的理解等都可以通过发布微课,给学生提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之用,多年前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提出的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其中可用的教学思路和方式当然可以适切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五、突出功效性,备课教研集智化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芬格曾经说过:在知识网络化之后,房间里边最聪明的绝对不是站在讲台前的给你上课的老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集众人智慧来展开的教学过程就是集智化教学。
        老师们一定有所感悟:线上教学,让集智教研更加可行。疫情之后学校教育正常化带来教学流程再造的契机,也使时空分裂的协同教学成为可能。 这次疫情防控之下的居家学习,使得人力教育资源组织再造,即教师的分工合作教学成为常态。大家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连接的集体备课在很多学校已经常态化。通过集体备课,使得教学集智化,在同一学段将“无非是例子”的课文篇章做系统整合,进行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块式教学,例如:同教研组的老师按文体分工备课,经教研组集体讨论修订教学方案,然后分工承担不同文体的单元教学,将教师个体的优势与集体备课的结晶充分结合,将教学效果尽可能优化。同时,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的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已经开始通过视频会的形式进行,如果时间较难集中,也可以按照参会人个体的时间,在群组里发语音、留言等做发言交流。
        结语: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化,让我们的思维和视野不得不变化。原来按部就班的语文阅读篇章教学、单元作文练习、听写默写背诵等等教学内容随着线上教学的快速推进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学方式变革的可能,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选择更开阔的视角去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新鲜而有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基础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一同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情济沧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