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兴趣导向——以2020济宁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2期   作者:王元龙
[导读] 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最难让学生提起兴趣的,原因是过于枯燥。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就成为了我们教师思考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从文言文的故事主线中发掘出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在以题目为导向,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辅以幽默的语言讲解,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

王元龙    山东省汶上县康驿镇中心小学  272507
摘要: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最难让学生提起兴趣的,原因是过于枯燥。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就成为了我们教师思考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从文言文的故事主线中发掘出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在以题目为导向,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辅以幽默的语言讲解,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009-01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文言文当属最难。究其原因,除了文言文本身的含义深奥难以理解之外,还有就是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来。而且,文言文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和抄写就能学好的,还需要理解。只是,如果学生学都不想学,那能死记硬背已是不错,又怎么能奢求他们理解并运用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拎出主线,发掘兴趣点
        文言文只要能读得懂,那就和现代文差不多,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无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所以此时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
        2020的济宁市语文中考题中,考到了《南游记》,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
        我把这段话总结成了一个简练的哲理故事:苏轼倒了一杯水,水面上飘了一根草叶,蚂蚁趴在草叶上,等到水干了,蚂蚁对它的同类说,差点就见不到你了!苏轼由此联想到人类自己,认为人类所知道的世界(四海)就像蚂蚁看到的那杯水,而人也正像蚂蚁一样,水干了就是沧海桑田的巨变。
        这篇文字,如果让学生独立分析,十分晦涩,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意思。这时我将故事精炼,提取出故事主线告诉学生,那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就可以继续加以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梳理脉络,留住兴趣点
        通过简单地哲理故事讲解,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有了,可此时如果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那终究还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梳理文章的知识,帮助学生留住兴趣,并拓展开来。
        对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字词,尽量从学生较为熟悉然而又稍有难度的字词选取,通过这几个字词,打通文章的脉络,疏通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进行拔高训练,但又不至于成“拔苗助长”。



        本文中,我选取了以下字词:
        径:副词,直接。            犹:动词,如同,好像。            应:副词,应该。
        这几个字词学生都学过,所以不会陌生,通过对“径”的解释,学生能理解蚂蚁得救之后那种劫后余生的喜悦心情,仿佛迫不及待的告诉自己的同类自己还活着;通过对“犹”的解释,学生能理解作者是以蚂蚁的经历比喻人类的经历;通过对“应”的解释,学生能理解作者也没有见过四海的边界,所以用了“应该”,表示猜测,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性。
        三、结合题目,培养兴趣点
        任何文章,最终仍要落实到题目上。这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相左。素质教育是不要求成绩吗?不是,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去赢得成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所以,虽然考试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我们也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
        本文题目除开需要积累的“硬知识”字词以外,第八题理解文意题和第十题断句题皆有技巧。
        理解文意题中,B、C、D均涉及本文。B选项为“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本选项的关键词在于“大量”,若只有一处则算不得大量。纵观全文,并没有使用排比、对偶,故本选项错误。
        C选项为“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本选项需要分析每一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正确,文中引用故事确为苏子瞻(苏轼的字)所讲;第二个分句正确,文中的确说出了洞庭的浩瀚;第三个分句错误,作者本意是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妄下定论。
        D选项为“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本选项需要分析文章写法,甲文为课内文章《岳阳楼记》,多处运用议论、写景、抒情,乙文亦是如此;但甲文的重点在于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同时给予后人劝勉,乙文重在写出哲理,故D选项正确。
        分析题干切忌枯燥的分析,对此,我选择在分析题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题干有关的小故事,如苏轼的生平、《南游记》的写作背景等,再辅之以幽默的语言讲解,这样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也学习了文学常识,并且能够让枯燥的题目讲解过程活起来。
        总的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但是,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问题导向,不能单纯的为了学习文章本身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做题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人生道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