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河湟刺绣在学校教育中的落脚点——《非遗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课题思考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   作者:杨莉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文化品质,让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主动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探索非遗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方式以及与课堂教育的有效融合,让非遗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丰富德育教育载体,提升未成年人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杨莉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
编号;18QJG2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文化品质,让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主动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探索非遗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方式以及与课堂教育的有效融合,让非遗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丰富德育教育载体,提升未成年人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非遗教育 河湟刺绣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4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近几年,西宁市总寨镇逸夫小学在“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传承好”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有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有从经典阅读切入的,有在校园环境中体现的,有借助地方习俗展开的……探索出一些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与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传承
        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注重多方位打造校园文化,窗台文化,课桌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等。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墙壁上的香包作品、腰鼓特色的班级评选牌、剪纸的班级文化设计等,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地方,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拉近非遗文化与师生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想要参与学习的欲望,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推进艺体素养培育,内化文化精髓
        少先队活动、社团课程、学校自编特色课程等课堂阵地向学生明确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扩大了各类实践活动的影响。让师生深入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师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去,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传承”队伍。然而只凭课堂讲授式的灌输式远远不够的,要给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学校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 、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等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才能,提升学生艺术、文化素养。加大各类教育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力度,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基地的作用,开辟德育第二课堂。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传统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将地方传统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其文化本源、活动载体、资源宝库的作用,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
        三、依托传统节日教育,弘扬文化精神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开学第一课”、各个传统节日中,广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展演活动、团队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教育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是传播非遗文化最好的载体。在2020年抗击疫情行动中,西宁市南大街小学和西宁市总寨镇逸夫小学的老师将中医文化和西宁刺绣与战疫抗疫相结合,制作药用香囊,积极挖掘这些节日、时事中的德育元素,拉近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距离,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学校邀请青海省省级河湟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孩子们开展河湟刺绣作品展览、基本针法讲授、内容献艺、学生实践探究等活动,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河湟刺绣的热爱,进一步提高了少年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青绣的魅力,也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学校进行非遗教育的探索中不难发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之一,要不断的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让校园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都成为育人阵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文化传承工作,注重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师生心理成长需求,促进学校的育人效益的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做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学校其他重点工作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然而学校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还需要借助社区、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儿童从感兴趣入门,逐渐进入理性理解阶段,从而真正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成为其传承者。[1]
参考文献
[1]郑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非遗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课题编号:18QJG21)阶段性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