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整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3月第8期   作者:刘国正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刘国正
        身份证号:3709831990022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于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自从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之后,各个地区都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已经成为了关系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土地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生态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发生了较多的问题,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增强国土资源的政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这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整治创新推进发展进行了论述及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整治;关系;创新推进
1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
1.1土地整治
        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一般是指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全部活动和过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目的。
1.2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总结各种见解,可将其归纳为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的发展阶段,在历经了原始、农业和工业文明发展后,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自身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故随之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从发展理念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代表了一种发展理念,即以正确的姿态看待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定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开展土地整治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必然要求,对于土地、水源、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都要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与此同时,既要保障城市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化工程布局,又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保护乡村特色,还要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发展。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土地整治既是对人与国土资源关系的再调适,也是对现有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再优化的过程。
2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整治模式同质化
        由于缺乏土地整治创新思维,一些地区存在土地整治模式同质化现象,僵化照搬另一地域的土地综合整治方案,一些地区甚至强调“标准化”对本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研究不够,存在城乡规划设计雷同的同质化趋势,地域生态景观和发展特色难以凸显,持续发展存在现实障碍,没有坚持落实“因地制宜”,破坏了地区生态多样性。
2.2土地整治目标定位不准
        这些年来,虽然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实现了占补平衡、增加耕地面积的目的,但仍存在战略定位不清的现象,一些地区部门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在追求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却忽视了耕地的质量,忽视了环境承载力评价,忽略了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导致破坏农业生态系统,打破了生态平衡规则,破坏了土地承载能力。
2.3短期与长期效益发展障碍
        由于缺乏综合考量思维,一些地区土地整治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破坏了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对整治项目区现场调研不深入,过分强调规划设计的美观,例如设计道路和沟道截弯取直导致水流改向,阻碍了生产活动和农作通行。一些地区在土地整治项目中,任意改良土壤层结构,破坏了土壤耕作层养分,土地储水保肥功能丧失,耕地地力下降且难以恢复。


2.4工程整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虽然在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取得了成绩,坚守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耕地利用的矛盾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区域水源遭到污染、土壤退化严重,耕地地力严重透支,耕地生产力下降,农民撂荒弃耕现象严重。在土地科技创新能力、土地制度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现有的体制机制难以满足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战略需要,也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土地工程技术的总体能力水平还不强,特别是土地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土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不相适应,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开发利用问题。同时,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立体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滞后,规划设计管理还很粗放,土地利用效能不高,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破坏了土地承载力。
3土地整治创新推进对策建议
3.1分区推进,凸显特色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综合考量区域主导综合整治类型与功能诉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治措施,充分体现整治区域的生态、产业特色,实现区域整治水平、土地集约利用的提高。
3.2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土地整治着眼于国土空间全要素全范围,涉及面广大,类型众多,系统性强,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下,推动建设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公众参与的长效协作机制,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消除土地整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充分调动各方能力优化国土空间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3系统协调,科学编制
        土地整治规划以着眼于未来,强化空间规划属性,加强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协调与反馈,明确目标与任务,科学布局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合理安排整治规模、布局与时序,优先解决耕地与生态空间被占用,生态环境污染等重点问题,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3.4创新推进,长效管理
        土地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土地质量与生态调查评价技术、土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科技技术创新开展土地整治,贯穿整治前期、中期、后期全周期过程,建立动态的、可追踪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3.5加快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土地整治的核心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关键在于创新土地工程技术,通过工程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土地整治创新,这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1)开展土地整治理论研究,对土地整治的规划、格局、演变规律、开发利用、权益保护、多规融合理论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运行机理。2)建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加强土地工程技术的装备研发,试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整治技术。可划分类型区,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对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关键技术深入系统的研究。3)制定土地整治标准规范,重点是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对城市、农村、矿区、生态区和临海区域分类制定整治标准,如城镇低效用地、土壤污染的再开发和修复治理的技术规范,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等生态系统重建恢复的技术规范等。
4结语
        综上,从可持续发展层面出发,更加深刻认识土地整治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更好的开展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促使土地生态功能、生产性能的有效提升和保持,从而达到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可能引起的一系列风险进行控制。在实施土地整治期间,应同时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从而在质量、数量、生态三个层面上实现对国土的综合整治,进而将推进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对两者战略目标的统一,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两者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土地,2019(05):29-31.
[2]夏方舟,杨雨濛,严金明.中国土地整治近40年内涵研究综述: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J].浙江国土资源,2018(0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