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3月第8期   作者:张博文
[导读]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张博文
        身份证号:37090219921030****
        摘要: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用土地被征用,对土地整治造成了很大影响。农用土地持续减少,建筑用地增多,导致我国土地生态遭受了日益严重的破坏,由此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推动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问题;有效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已经全面迈进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向往美好生活,这离不开优质生态环境的支持。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土地整治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保护国家土地资源,维持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状态。开展生态建设工作需遵循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保证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生命系统执行完整性保护策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1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工作背景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km2,是世界上的第三大面积国家。尽管如此,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有限。其中耕地资源匮乏十分明显,据统计中国的耕地面积为20亿亩。这些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西北林区、草原地带。存在部分耕地耕作难度大,出产能力不强。由于部分耕地位于洪水带控制范围内,一旦洪水袭来,耕地就无法正常生产。另外还有一部分耕地位于坡地、山地区域内,由于地形复杂,耕种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我国的耕地在投入生产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作用,因此出产量难以有所突破。在耕地资源本身就非常紧缺的境况中,由于长期以来对耕地实施的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加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据统计,中国目前有300万亩耕地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这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进展。
2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问题
2.1土地政治生态建设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疆土辽阔,土地整治工作开展难度大,其中存在多项问题有待解决。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国家政府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积累足够的整治管理经验,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方案。国内土地整治需求与整治理论的发展不均衡。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却是相互不平衡的状态,土地整治这项系统性、宏观性的大工程需要国家全面部署。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国家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到20年的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我国所积累的经验远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德国、荷兰为例,这些国家实施土地整治措施的时间已达百余年,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而国内的生态建设思维尚且不足,手段方案实施所获实效较少。
2.2缺乏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分布均匀。土地资源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个省市内,这意味着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系统十分重要,但是难度也非常大。当前国内相关理论基础差,经验过少,距离建立完善的建设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分析基层土地管理者的实际情况,发现大部分的管理者专业知识不足,技术水平也不够高。因此当国家颁布相关政策时,管理者不能良好落实,导致开展整治工作效果不明显。在新型技术和材料的使用方面,国内缺乏创新,研究成果质量水平不高。而且国内所开展的技术研究和材料研究项目数量较少,相关研究匮乏。很多地区仍在使用陈旧的生态建设技术和材料。在引进和学习相关新型技术时不够积极。在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工作中,缺乏先进的新型科学技术,无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整治手段不符合自然规律
        当前国内的耕地面积正在慢慢缩减,土地所承载的污染物量也逐年增加。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占用了大量耕地。

将这些耕地用于城市扩张,用于建设开发区。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生活生产方式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耕地的净化能力逐渐丧失。就耕地本身而言,在种植农作物时,会使用大量的农用地膜,也会喷洒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用地膜都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大约会产生30%的损坏农用地膜,而这些地膜残留在耕地中,破坏土壤结构,破坏生态环境。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站在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展开分析,人类良好利用土地,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只有构建平衡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整治土地的工作中,要应用系统性的生态观点,在协调和治理的工作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但是很多地区的土地整治工作人员过度追求高标准的整治要求。同时地域内的土地资源使用者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3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发展建议
3.1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构建生命共同体
        在农村地区存在一些独居特色的自然风貌,同时这也是当地的文化风貌,是生产和生活的文化产物。土地整治工作追求扩大耕地数量,增加耕地产量,忽略对当地人文环境的保护,这是不可取的。应当重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并有效保护土地文化。要把村庄和区域的发展、土地整治以及土地文化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改变土地的利用类型,重新规划土地的格局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产生影响,也改变当地的大气环境,土壤和生物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国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的核心指导思想,这是一个构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土地整治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仅要顺从自然,还要尊重自然,并在此基础上保护自然。在考虑问题时,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并运用完整性思维,不能单纯的就项目谈项目。
3.2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生态保护观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耕地的支持作用,耕地是宝贵的,不仅能为人民提供食物,还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此外还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耕地形成了独特的农村景观,为大量生物提供栖息地。耕地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地下水净化和氧气的生成都离不开土地资源。为此要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生态保护观念,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四位一体的土地整治观念。使得人们认识到土地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功能。为了保护土地的功能,需要合理使用耕地。以陕西安康为例,新增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编制完善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入库并下达立项批准文件,编制规划设计,开展项目招投标活动,实施相关施工计划。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致力于建设功能完善的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环境美丽、文化永存。实现交通干线顺利运行,保护并修复西北地区的性能良好的生态系统。
3.3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积极应用新型设备
        在强化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注意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证建立高效的土地支援管理体制。通过建立法治思维、红线思维以及底线思维,将这些思维当做基本的立体思想。在利用土地资源时,注意良好把握尺度。构建双向发展模式,使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对生态文明的有效保护。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强化城市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经济投入,从法制层面加大限制力度。在垃圾分类方面积极引进新型技术,在处理垃圾方面积极应用新型材料。引进新型设施,为垃圾分类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视对先进设备的维护,加强巡查。良好处理生活生产垃圾,会助益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提升,进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相关内容,认为生态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是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构建生命共同体,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生态保护观念,坚持范围大小、效果、自然系统平衡、人文四位一体。城市化建设与土地整治工作密切相关,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详细分析并处理现存问题,高效完成污染物处理工作,促进中国土地整治工作获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强.我国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5):22-23.
[2]薛强.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环境与发展,2018,30(09):181+183.
[3]林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体制机制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