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功;
山东同方嘉禾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邮编:25000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施工环节复杂、外在影响因素众多等特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想建设好一个建筑实体,需要参建各方的努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增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作为建筑全过程的重中之重,合同问题也逐渐得到了相应完善,但就我国工程施工合同制定与履行整体情况来看,无效合同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这对于发包方与承包商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为工程项目带来的影响也极大,因此,为使这种情况得到有效规避,及时明确无效合同的全部类型与法律后果非常必要,只有如此才能在避免签订无效合同的同时,确保企业在新时期下的健康发展。
1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的问题
①参建人员主动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建设工程项目体量大,需要涉及的材料、机械设备品种繁多,需要各方人员积极主动负责。施工现场的材料、机械、设备是无法自行管理的,而相关管理人员却可以发挥主动管理的能力,将材料、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严防施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现场一旦出现任何不遵守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都会造成差错,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甚至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随着先进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的引入,推动了高效施工的理念,要求工程项目部配备较高学历的管理人员,以主动出击的姿态,积极参与工程现场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样,管理层作为知识理论链的高层,亟需培养并发展一支富有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队伍,从而有针对性地去管理每一位工程人员。②建筑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建筑市场秩序较为规范,但是,仍然存在恶性竞争,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例如,存在企业规模小、信誉低,为了得到项目,采取挂靠的等方式获得投标资格的现象。此外,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企业采取低报少报的方式先拿下工程后靠追加投资和偷工减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利的情况。同时,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串标、陪标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国家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有待建立逐步完善的监管体系,在各类建设工程项目中建立黑名单,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
2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2.1资质标准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确定后,启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资质标准等的修订工作,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资质标准中的考核指标,原则上不提高标准,最低等级资质可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多个资质合并的,将兼顾合并前的各项资质标准,在修订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时,充分考虑资质类别压减对企业的影响。2.2修订相关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将就资质改革带来的变化,开展相关资质管理规定、标准等的修订工作,合理调整企业资质考核指标。修订原则为尽量减少政府对建筑市场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包括大幅精简审批条件,放宽对企业资金、主要人员、工程业绩和技术装备等的考核要求,适当放宽部分资质承揽业务规模上限,多个资质合并的,新资质承揽业务范围相应扩大至整合前各资质许可范围内的业务。
2.3对建筑工程非法转包
在我国现行的建筑法规中,已明确禁止非法转包建筑工程,或者是对整体工程项目分解之后,再进行不合法分包的行为,但就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承包领域而言,这种现象仍旧是十分普遍。部分建筑企业在承包工程之后,会将其分解并压价向第三方转包,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取大量不正当利益。但实践证明,如此不仅会导致能够应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费用大幅减少,第三方企业也极易由于盲目追求质量,而在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最终导致工程与规范不符,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到各方效益、建筑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乃至社会和谐运行。
从上述分析中也不难看出,承包方对建筑工程的非法转包,就是工程施工无效合同形成的又一关键原因,基于此,分包方在选择承包商合作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对其信誉的调查,使这种情况得到尽可能地规避。
2.4资质管理应跳出计划管理思维
建设工程实行资质管理之初,由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都是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建设主体存在自律能力不足、管理粗放、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政府甚至还要考虑建设队伍与建设任务之间的平衡,客观上造成了当前资质管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行业色彩浓厚的现状,限制了企业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建设工程行业综合发展。目前,施工总承包资质分为12个类别,专业承包资质又按这12个类别分为60个专业。这12类总承包资质标准和60个专业承包标准分别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行业色彩较重,企业很难同时满足较多行业资质标准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资质管理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用行政手段管理工程建设的模式和思路,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工程高质量建设。
2.5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强化同级管理
针对主动管理理念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提升。首先,行业促进方面,行业协会应定期推出质量管理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同时,借助培训推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新知识、新手段,让更多的从业者具备并掌握主动管理的实战手段。其次,企业考核方面,企业内部要加强人才考核制度。建设工程相关企业应结合自身在建设工程相关环节中的特色,建立质量管理考核与认证制度。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管理者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管控点、管控方案、问题处理的能力。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降级或要求额外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主动质量管理意识在全企业的推广,并定期检查核实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达到全企业主动质量管理意识的提升。最后,同级管理方面,质量管理者可适当放权。在作业环节,适当地将管理任务分配给1~2个有施工经验的施工人员,而不仅仅分配给管理者。通过给予施工人员更多的管理权利,能够有效强化施工人员在自身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积极主动保证质量,从技术方面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强化不同施工环节的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落实施工质量和控制责任。
2.6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
本次资质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完善“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快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有效控制工程风险。
结语
建筑项目多方参与,工程量大,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多。建设工程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建设项目在工程质量形成、管理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强调要提高参建设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强化同级管理;夯实质量控制标准,促进全程管理;细化企业资质管理,推动行业监管。
参考文献
[1]杨莹.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工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12):?230-232.
[2]项勇,郑茂,代天卉.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12):15-20.
[3]吴琼,吴燕.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09):82-83.
[4]白艳萍.如何做好建筑市场违法挂靠与违法分包转包的市场监管[J].居业,2019(12):157-158.
[5]尹继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陆桥视野,2019(09):7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