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64010319881026****
摘要:地开发整理是我国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继续推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我国应当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加大宣传、积极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加强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好经营与管理,从而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言:
土地开发整理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日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搞好土地复垦、科学适度地开发”的原则,我们必须理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核心,以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为动力,强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 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内容及基本原则
1.1 概念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既包括农用地整理又包括非农用地整理。狭义的土地开发整理,仅指农用地整理。
1.2 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目前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用地结构;二是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三是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四是归并农村居民点;五是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六是划定地界,确定权属;七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
1.3 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为重点;坚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问题分析
2.1 重立项、轻实施
一般来说,县乡政府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都很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方方面面积极配合,请科研单位到现场踏勘、调研、论证,国土、水利等部门加班加点排查项目区详细情况,如:权属、地类、面积、净增耕地情况,原有现状、水利实施及对外交通情况、地形图、等高线、界址、范围等,积极性很高,有的县乡主要领导不惜数十次去市跑省,其执着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但待项目批下来,进入实施阶段,乡镇领导及村组干部通常因为拆迁问题、青苗补偿问题、规划设计不合理需要变更等问题,要求增加投入,如达不到目的,他们的态度和热情便逐渐冷淡起来。
2.2 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
土地开发整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不仅要体现社会经济效益,还要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会使土地利用系统趋于人工系统的特征,系统运转速度加快,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当前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评价手段就是增加耕地的数量,而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却无法评价。只考核量的增加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急功近利的,最终也是无法实现的。目前还存在着项目目标单一、片面强调补充耕地数量、“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个别地区对提高人居生活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考虑还不够充分,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2.3 重申报、轻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做到与本地以及更高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全面协调,关系着农地整理的成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深化。上下工作关系、横向部门工作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一些地区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还比较粗放;个别地区“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拨付慢,截留、挪用、抵冲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项目还存在以拨代报、大额支付现金等问题。
3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问题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
土地整理是近几年来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从而认真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3.2 积极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公众参与程度
农民是土地的改造者,是农业活动的从事者,只有确保这部分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有效确保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有力开展,要注意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使他们亲自开发土地整理项目,明白这一活动的意义,做好与农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制定出一条深入民心的,满足农民利益的土地开发管理制度,促进土地管理开发工作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3.3 实行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在对土地开发前要做出科学的规划,只有科学的土地规划才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在整个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要做好土地规划与利用工作,例如:农业耕地用地,城镇的经济发展建设等规划工作,要从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规划出发,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与规划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要依照土地的用途与管理途径对土地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的发展潜力。
3.4 加强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才能促进环境保护与资源的长久维护,在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过程中要加强经济、生态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对产量低的田地进行改造,完善其生态保护,加大对农业水利的建设力度,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可以营造防护林,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增加地表植被,这样才能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 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好经营与管理
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做好相应的评价,以此作为项目实现程度的检验。减少土地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土地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传统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存在的不足。既要优化土地开发与建设方案,为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更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从多个方面解决土地开发造成的生态问题,构建符合地区战略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带动地方生态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土地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可对生态化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地区实现最优化的生态建设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依法科学集约规范原则,充分挖掘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做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已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为手段,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切实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2017.
[2]曹源.土地开发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2016.
[3]文云云.浅谈土地开发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