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下)9期   作者:徐剑 侯化帅 张倩
[导读]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受到广泛关注。

        徐剑 侯化帅 张倩
        山东三益环境测试分析有限公司,山东 枣庄 277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受到广泛关注。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对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反馈污染治理效果,为环境管理工作与决策工作提供依据。只有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关的环境治理工作和管理工作。但是目前部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质量问题,甚至存在数据错误的现象,除了会引发决策失误,还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的环境保护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应重点研究和分析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解决问题,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同时,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
        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运用的科学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含量物质进行监测,得到相应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与有关物质含量标准相互比较,确定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情况,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但是因为受设备的影响、人员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等影响,环境监测的运行以及实施受到了限制,很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环境监测是主要的关键点,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及时的监测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重要性
        生态环境机构是指依法成立,根据有关标准有秩序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的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环境监测的相关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也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分析环境监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关于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具体措施,这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知识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环境监测只是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任务,并没有取得相应法律的支持。很多时候,通过环境监测发现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因为没有法律责令,只能采取强制整改措施。环境监测不能从源头上阻止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生产,虽然可以进行环境监测,但相应的保护和改进措施却无法实施,所以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效果实施。
        2.2 环境监测设备建设不到位
        环境监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以及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水平将会影响到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也会影响到后续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现在大多地方对环境监测不重视,而且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也相对短缺。现有监测员知识相对落后,技能水平低下,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的效果以及质量问题,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不准确,影响当地的环境保护。
        3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
        3.1 增强监测质量保障能力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重视提升质量保障能力。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是专业性要求非常严格的技术工作,对监测工作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所以必须保证机构、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以便准确预防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质量保障能力。

具体的工作中,应定期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素养,使其可以掌握控制监测质量技术,在工作中可以有效规避、预防不良因素对监测质量产生的影响。另外,还应该引导人员积极学习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自主规范自身的行为,杜绝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提升内部人员的技术能力、专业水平,确保新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良好应用和落实。再次,在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应引进新型监测技术、仪器设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不断丰富环境监测的技术元素、设备类型,争取在新形势下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2 完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
        在监测质量的管理工作中,应完善评价体系,合理设定评价指标,准确且深入地评价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以此促进有关工作高质量开展。首先,生态环境监测过程非常复杂,在完善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设置监测工作整个过程的质量评价指标,对于不同工作环节、监测程序,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评价,及时了解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采用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便于进行监测环节和质量控制程序。其次,在具体的质量评价方面,应落实有关技术指导规范、质量控制的技术规范标准,统一监测过程、监测结果的质量评价指标,创建完善的指标体系,深入开展监测结果精确度、不确定性的评价,保证有关监测质量得到全面评价和管理控制。
        3.3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为保证相关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应该完善其中的制度内容,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增强整体的监测工作质量和效果。首先,应完善有关质量监督工作制度。将内部监督作为主要工作、外部监督作为辅助工作,增强整体的监督工作能力和效果。在制度中应明确提出要求,监测机构必须安排专业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的监督管理工作理论与方法,深入开展内部质量监督活动,创建数据管理平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新型内部监督模式,全面监督和记录监测工作所有数据信息,保证整个流程的监测质量都能够可追溯,便于开展内部监督控制工作。在制度中应提出外部监督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外部监督队伍,使用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开展随机性、交叉性的检查工作,从事后检查和管理转变成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的形式,在此期间国家也应该重点统一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工作标准和指标,更好地完成外部监督。其次,应完善质量保障方面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提出对监测数据信息弄虚作假的惩罚标准与要求,健全有关的质量保障工作体系。一方面,应弥补之前监管制度方面的漏洞,合理制订有关失信惩罚细则、市场退出细则等,在落实制度和细则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应健全体制机制,尽可能消除监测质量的内在影响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合理制定监测机构的垂直管理制度、横向部门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预防出现监测结果不准确、监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有关的责任机制,明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部门、人员工作责任,在全面落实责任制度的基础上,一旦在某些责任范围内发生了关于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问题,就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加强部门和人员监测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质量合格。再次,应健全质量控制的机制。完善有关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要求监测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落实相关制度,统一报告格式标准、记录格式标准,便于开展监测结果管理工作、监测质量控制工作,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的现状可以看出,在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不断创新业务、加强监管力度,一定能够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机构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各级环保部门应全面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秉持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将环境问题整改到位,守护祖国的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苏阳.第三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如何有序发展[J].绿色环保建材,2020(07):54-55.
        [2]陈桂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监督结果分析及质量管理[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30(03):45-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