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桃花庵"的园林设计艺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下)第9期   作者:郭雅静
[导读] 唐寅桃花庵园林设计是明朝园林设计的一个典型设计类型,其体现出明代当时文人园林基本特征。

        郭雅静   
        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绿维文旅规划设计院  100007

        摘要:唐寅桃花庵园林设计是明朝园林设计的一个典型设计类型,其体现出明代当时文人园林基本特征。从唐寅“桃花庵”的园林设计背景、从园林设计角度出发,将唐寅自己的绘画与诗作为参考意见,将桃花庵设计进行分析,读者可在桃花庵设计中了解作者生活与志向。本文是针对唐寅“桃花庵”园林概述、桃花庵诗歌中体现出的园林设计因素、桃花庵园林设计特色、从不同层面对唐寅“桃花庵”园林设计分析、唐寅“桃花庵”的园林设计启示、桃花庵园林设计与唐寅本人关系进行简单概括,以供参考。

关键词:唐寅;桃花庵;园林设计;艺术分析

引言
        1507年,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画家唐寅(1470-1523),借钱买地构建桃花庵,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王宠等交游,在园中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活动。唐寅的园第有“唐家园”和“桃花庵”两处,均在桃花坞。唐寅祖传居第“唐家园”,在皋桥南畔,为其居处之所在;桃花庵在皋桥北,为课佛读书之所。园虽简素,但由于唐寅书画和诗词题咏的缘故,声名远播且名垂青史。唐寅创作有《桃花庵歌》和《桃花庵图》,乾隆有题诗《唐寅桃花庵图》:“吴中爱看吴人画,况是吴人画最高。世上只期为散木,庵前疑复绽新桃。松风寒处安茶铫,石冻春深试酒槽。七字志怀颇见道,宁云溪壑兴堪陶。”([清]乾隆:《御制诗集》)围绕着桃花庵,唐寅与友人们创作了一些吟咏景物和描绘园居的诗画。国内研究唐寅的著作成果,多为唐寅传记、唐寅诗文全集之类的普及读物。学术性代表著作有邓晓东著《唐寅研究》,分三章研究唐寅交游、唐寅的性格和思想、唐寅的影响。天津大学刘妍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画论中的园林观研究》整理了一些明代画家的园林画,研究了文徵明笔下的拙政园图卷,可惜没有研究唐寅的桃花庵。上海师范大学杨旭红的硕士学位论文《苏州文人的“诗化生活”与诗歌新变——以明中后期唐寅、王稚登、冯梦龙为中心》的第二章“诗化生活与苏州文人”,谈到唐寅在桃花庵中的诗化生活状态,该论文不是从设计和审美的视角来研究园林,因此桃花庵的园林设计与审美特征尚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从园林设计美学的学科视角出发,根据唐寅的诗文绘画,参照明代中期江南文人园林艺术,探讨桃花庵的设计与审美特征。

1.唐寅“桃花庵”的园林设计分析
(1)桃花庵园林建设缘由
        《桃花庵歌》是作者为桃花庵撰写的诗歌。将唐寅桃花庵诗歌以明代园林历史为基础,与部分园林绘画进行全面分析。唐寅的《桃花庵图》,一枝桃花占据整个画面五分之三,呈现出桃花庵设计的基本特征简单质朴。文人建立园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欣赏景色。明朝后期到清朝中期,园林设计方式发生唐翻天覆地变化,其园林设计主要目的为了富贵享乐,将对山水对理想的追求变为纯粹享乐,建筑物在园林设计中也逐渐增多,景色成为建筑物陪衬。明朝禅宗思想的日益推进,作者也深受其影响。作者建设桃花庵,主要就是为了隐居,过上隐居生活,并可尽情游览山水。而桃花的果实可供人利用,春季会有樱笋,夏季盛产桃子、鱼蟹、莲藕等。作者自己对山水风景情有独钟,晚上则可赏月。唐寅的一生后半生,生活相对宽裕。唐寅36岁创建桃花庵,其后半生多是在桃花坞上生活的。他建立桃花庵经费主要来源于他的书画。书画买卖为他生活提供必要经济来源,生意好的时候甚至会请人代笔。卖画让他自己人格独立,对于其艺术创作也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对桃花庵园林设计也与他一生经历密不可分。
        
        图1桃花庵图
(2)桃花庵的园林设计特点
        结合明代园林史来分析吟咏桃花庵的诗和唐寅的一些园林绘画,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桃花庵的面貌。根据唐寅绘的《桃花庵图》纸本立轴。画一枝桃花,占据五分之三的画面,自左边插入。花下一茅亭,亭中蒲团上端坐一人。亭前岩石突兀,亭后用淡墨点作杂树。右上角有题款:“唐寅为月亭画”。桃花庵呈现出文人小园的典型特征,简淡疏远,在自然景物中点缀几座质朴的建筑物,为了便于赏景,门窗多开敞。明代中期文人园林中的建筑物并不多,也不追求华丽,当时造园的首要目的是欣赏湖光山色;到了明末,尤其是清代中叶以来,富贵享乐的追求代替了对山水隐逸理想的追求,于是供生活享乐的建筑增加,而植物退居陪衬的地位。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唐寅造桃花庵的目的是构建一处隐逸和游赏山水的场所,相应,桃花庵有四个设计特点:
        第一,选址幽偏。

根据唐寅说的“重茅小构向城陬”,“陬”即隅、角落,桃花庵位于苏州城西北角落,远离市井繁华地带,园林只是一座小构,建有几间低矮的茅屋。园中有溪流、池塘、小山坡、竹林、桃林,还能远眺苏州城市西边的青山,山环水抱,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合造园。
        第二,景观要素有山、水、建筑物、植物,以栽培花草树木为改造环境的重点,点缀有几处亭、堂、轩、斋。根据唐寅的诗画,桃花庵中有远山、溪流、水池、花木植物和几间观景建筑物,装修简朴,以游览赏景为造园要务。唐寅用“一茅屋”、“茅茨”来指代园中的人工建筑,可以据此推测,园中没有宏伟的厅堂楼阁,建筑物并不是主人的审美重点。需要说明的是,桃花庵中有轩、阁、亭、斋和堂,应该没有小楼。文徵明《饮子畏小楼》:“君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这里的小楼位于喧嚣的市井地带,应该是指唐寅居第中的魁星楼,不在桃花庵中。例如《西洲话旧图》绘和友人西洲在桃花庵话旧的场景,从此图可知桃花庵内的风貌。桃花庵中动、植物种类丰富。根据诗文记载,该园有梅树、桃树、竹林、桐树、芭蕉、石榴、锦葵等树木花卉,建有梦墨亭、轩、水际草堂、蛱蝶斋、竹溪亭数处建筑。野花小径,生态和谐,引来燕子、猴子、黄莺等动物,还在园中养了一头麋鹿。出产新鲜的农副产品供主人食用,春天有樱笋,夏天有桃子、莲藕、鱼蟹。唐寅重视自然风景,春天有万树桃花,入夜,在桃树下赏月,景色优美。
        第三,园林设计创意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表达出隐逸山水,远离战乱,过安康生活的愿望。围绕这个主题,用蜿蜒的溪流和沿溪的桃林给人桃花源的暗示。赋予园林以世外桃源的名义,入园让人顿生晋太元间武陵渔人之感,增加了环境美的内涵。
        第四,运用了借景手法。根据王鏊诗的描写,桃花庵有一角接着大湖,这里视野开阔。唐寅的《花溪渔隐图》,轴,绢本,纵74.7cm、横35.8cm,题跋有:“湖上桃花坞,扁舟信往还。浦中浮乳鸭,木杪出平山。晋昌唐寅。”该图应该是据此处景物而作,画中人应该是唐寅本人。
        
2.园林设计与本人关系
        唐寅园林设计风格与其经历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唐寅在在年间坎坷经历,导致自己生活贫困。为了谋求生计,他30岁之后,就开始选择以卖画为生。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卖书或是当时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也与自己本性与人生观念高度契合。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独立,也可超然于世,这对其后期创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其艺术风格与卖画内在联系较大。唐寅自己早年参加科举,科举发生突变,使他对当时时代产生极大不满与愤恨。最后选择卖画,重新开始他传奇一生。
        唐寅的绘画风格产生与其卖画也有较大联系。江南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娼妓兴盛,而唐寅面对这些女人,这些女人命运与自己如此相似,于是便开始用这种题材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时代,绘画已经开始变得商品化,加上自己生活需求。当时他生活在江南,那个年代,多数商人多数爱好结交名人。而面对如此特殊人群,他在作画时也需要考虑到卖主的需求与审美要求。而富商或是地主相对于绘画男人对于女人更加欣赏,这也是他会绘画仕女题材原因之一。唐寅自己山水画的创作也是深入人心,它会随着所绘画对象的改变而选择比较合适的艺术风格。唐寅作为明朝当时艺术精英代表,面对当时那个社会,为了生活他选择卖画。也由于仕途坎坷,成就了他一生艺术灿烂。而桃花庵园林设计与其人生发展与当时心境有很大关系。
        
结语
        唐寅桃花庵园林是一所典型明朝文人园林,经过对园林设计背景、作者本人概述,了解到作者设计桃花庵主要是为了隐居。在桃花庵中,他与朋友共同创作,生活充满乐趣。经过对唐寅桃花庵园林设计内容的分析,了解到园林设计与个人志趣密不可分。因此,后人应对园林设计进行周密考虑,在充分沿用前人的优秀的园林设计思维与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园林作品。给当代人的启迪是:当代园林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应继承与学习唐寅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了解其托物言志思路在园林设计中用法,这对我国园林发展有很大作用,进而促进现代园林设计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葵.论唐寅的园林设计思想及其启示[J].美术大观,2018,370(10):104-105.
        [2]林浩浩.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7,37(7):139-140.
        [3]崔晓艳,李洋.唐寅的彷徨:入世抑或出世———以《桃花庵歌》的品评为主线[J].芒种,2012(2):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