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诗苑
【摘要】近年来,旅游景区的商业建筑群设计逐步侧重地域文化的展现。如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本需求下进一步提升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对旅游景区商业建筑群设计的一大挑战。文章聚焦北部湾地区涠洲岛,以西角旅游集散中心商业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将生态环境、地域特点与建筑规划和设计相融合,对商业建筑群的具体设计规划布局、地域性回应、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景区商业建筑设计的要点及策略,对景区商业建筑群生态性设计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滨海旅游 旅游建筑 骑楼 地域特色
一、项目背景
自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为广西北海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1。随着北部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北海的旅游业以千帆竞发的迅猛态势,加速迈入发展黄金期。2019年全年全市国内游客5278.85万人次,同比增长34.1%;国内旅游收入694.63亿元,增长39.0%;入境游客17.68万人次,增长10.1%;入境旅游收入8149.32万美元,增长13.1%2。在此发展契机之下,有着“南方蓬莱”美誉的涠洲岛作为打造北海城市品牌的亮点,在城市新一轮发展之际将充当重要的角色。
图1 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图2 北海旅游规划《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地处北海“旅游发展轴”和“滨海旅游带”的关键位置3,因涠洲岛西角码头为北海到涠洲岛客轮停靠码头,是游客登岛的必经之地,所以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是涠洲岛度假的门户,是涠洲岛塑造国际岛屿度假胜地的重要形象工程。建筑师需要充分挖掘涠洲岛的优势资源,强化涠洲岛旅游发展与北海城市发展联动,对现有功能布局和空间进行优化,并提出具有市场可操作性的建筑方案。
图3 项目位置
二、景区商业建筑群的场地布局
旅游景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景区商业建筑群在设计时应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特征,对地域特色元素进行提取转化,将建筑风格与景区环境相融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彰显地域特色。以涠洲岛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为例,其位于涠洲岛西北角沿海侧,是一块未开发的不规则扇形地块,东南面为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北面临海,东侧为相思湖水库,西北低东南高,高差近10m。为保留原始的地形和植被,减少土方开挖,项目依照原始地形在设计中设置了3层台地,自西北向东南逐层升高,即节省了施工建造成本,也让地块内的环境更加丰满。建筑师通过视线计算确定每级台地内建筑的层数,让海景可以充分渗透进场地内部,建筑层数总体趋势为西北低,东南高,沿海的第一排建筑为2层,第二排为3层,第三排为4层,最核心位置的酒店为5层。街道布置采用了鱼骨式布局,东西方向铺开的为主街,南北向的为次街,街道层次分明,串联起场地内部的各个商业面和广场,每条南北走向的街道都朝大海留出视线通廊,进一步强调了内外环境间的对话。
图6建筑层数示意
经过重新规划的台地形成了许多错落的小空地,利用这些小空地之间的高差布置小体量
的商业建筑群,建筑物之间的拼接处在台地上形成许多小体量空间,在其中辅以楼梯、巷道和小型院落等建筑元素,这样在布局上不仅使总平面层次感更加丰富,还能利用建筑物对挡土墙进行遮挡,抹去生硬的构筑物痕迹, 形成众多的多首层商业用房,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
图7 利用台地高差创造多首层商铺
三、景区商业建筑群设计中的地域性回应
景区建筑强调整体性,作为旅游地的标志象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建筑群立面设计,提炼地域特色元素进行转化,将自身作为旅游地的延展,与场地有机结合,解决传统建筑形式与新的商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加深游客对旅游地的整体印象,提升景区吸引力,对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骑楼作为北海市标志性的建筑,见证北海从一个明代的小渔村到清代开埠成为通商口岸承载中西方文化融汇之所,再到民国时期广东南路贸易口岸及桂南和粤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演变成当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受西方文化影响,北海在珠海路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骑楼,即包含有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又对外来文化因素兼容并蓄,以“文化化石”的形式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浓缩在建筑之中,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对外开放的典型缩影,也符合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包容的发展前景5。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将骑楼建筑风格注入商业群设计,充分体现北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与现存的北海老街相呼应,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图9 北海市珠海路骑楼立面图
在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的立面设计中,建筑师着重考虑了如何将骑楼建筑元素融入其中,底部挑空的外廊可以让空间过渡平缓,营造一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街道环境,不论在其间徜徉或是购物都可以感受到从室外渗透进来的海岛环境,给游客带来一份轻松和惬意;另外,面对多变的海洋性气候,骑楼既可以防止店内商品和游客免遭阳光直射、雨水侵袭,还可以避免台风季节高空落物对游客造成伤害;以群体形式出现的骑楼更是有引导游客的作用,结合之前提到的鱼骨式街道布局可以很好的把各商业面串联起来;最后骑楼也有利于提升本方案的立面造型,让建筑体量虚实对比更有层次,加强空间感强,特别是赋予了海岛式建筑的退台式露台之后,形成风格统一造型多变的建筑形态。
图10 骑楼建筑风格在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中的运用
四、景区商业建筑群的空间设计
景区商业建筑群在空间设计中宜充分考虑功能布局和分区,满足各功能分区间尤其是动静分区间互不干扰,既要考虑经营后勤路线的便利性和隐蔽性,更要考虑游客游览路线的连贯性和丰富性,将项目中最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功能充分展现给游客,并通过道路系统引导游客进行有规划的游览,以满足经营者和游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分为4大区块,分别是美食街和酒吧区、购物街区、酒店和民宿区和三个公共活动广场区,各区块由静到动、由沿海到内陆逐级递进。因项目的西北测沿海,空间宽广视野最佳,所以在西北侧设置了所有区块中最为喧闹的美食街和酒吧区,且本区与西角客运码头直接联系,对初到的游客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项目的最内侧是酒店和民宿区,为保证游客安静休闲的休息环境,将其布置于场地东南端,与美食街和酒吧区拉开足够距离且呈对角线关系;在场地的核心区美食街和酒吧区、酒店和民俗区之间布置网状的购物街区作为缓冲和过渡,并在几个较大体量建筑前如中心酒店 、电影院、旅游商店前设置广场区作为景观节点和集散之用。
图11 西角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功能布局和分区
五、结语
旅游景区的商业建筑群设计不单要满足商业经营的需求,还要将旅游、商业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笔者以北海涠洲岛西角旅游集散中心为例,剖析了如何通过景区商业建筑群的场地布局,使项目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如何通过景区商业建筑群设计中的地域性回应,使项目与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融合;如何通过景区商业建筑群的空间设计,使项目满足经营者和游客的整理利益和长远利益。总结了旅游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实践和思考,望能为广西区内乃至国内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提供一些设计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李继东.泛珠三角经济圈与中国南向地缘战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地缘经济学分析[J].经济地理.2008(02).
[2] 北海市人民政府.2019年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 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09-25) http://xxgk.beihai.gov.cn/bhstjj/tszl_84932/tjxx_87313/ndtjxx_87315/202009/t20200927_2300247.html.
[3] 北海市人民政府. 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2019年修订)[OL]. 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11-25) http://xxgk.beihai.gov.cn/bhszrzyj/ghgl_104266/ghcggb/202011/t20201125_2326274.html.
[4] 聂玮.风景旅游建筑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06).
[5] 莫贤发,余志慧. 北海市珠海路骑楼建筑立面的修缮与保护[J].城市建筑.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