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探索

发表时间:2021/8/6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3期   作者:陈海燕
[导读]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开展,人工智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化、数字化推动纺织产业加速变革,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纺织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陈海燕
        身份证号码:37030619781111****

        摘要: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开展,人工智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化、数字化推动纺织产业加速变革,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纺织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急需具有学科交叉知识、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纺织专业高端人才。在此背景下,面对纺织行业企业发展对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2017年“新工科”建设“三部曲”为引领,借鉴2019年“天大方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应拓展专业内涵,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性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纺织领域高端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途径
        1导言
        新形势下,作为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同样也对纺织高等教育提出了“新工科”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纺织工程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这就需要研究及制定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专业改造升级提供指导参考。鉴于此,文章针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途径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纺织工程专业改革背景
        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为纺织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纺织工程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相对滞后,人文类通识课程及素质教育偏弱,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欠缺,难以适应行业科技创新,学生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纺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造成我国纺织产业长期积累的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智能制造滞后、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才支撑不足的矛盾日渐凸显。现今,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和战略重心。面对新形势,为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跨越的国家战略。为此,纺织工程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探索纺织类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新范式。
        3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途径
        3.1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既要在某学科领域具有精深的知识,又要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能力;既能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又有学习新知识、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的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环境和管理,兼具良好人文素养。因此,“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大工程观”以及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科为导向,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侧重专业生产技术知识,知识结构单一,强调完整知识灌输,轻综合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所以,在重构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时,要根据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时尚化、国际化发展要求,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依据新经济强调的以产业链整合替代传统专业化分工的理念,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就业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的趋势,健全与全产业链对接的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管理和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结构。根据纺织产业转型发展的交叉知识需求,拓展学科交叉和专业外延,研究纺织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新知识结构。加强与创意设计、贸易、供应链管理、零售与商品策划以及工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同时,根据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需要,开设智能控制、物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课程,将新技术内容与现有专业课程进行交叉复合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跨界运用知识的能力。纺织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必须注意保持原有的专业优势。在保证专业核心知识教学的同时,精简压缩和更新专业知识,以便为其他新兴技术知识教学提供适当空间,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纺织产业。
        3.2聚焦“新工科”,建立体制机制
        统筹学校资源设立教改专项,探索“新工科”的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探讨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设置虚拟学院,完善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以新工程教育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结合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和“新工科”建设目标,设立“新工科”建设与实践专项经费,为“新工科”教学改革与研究、相关专业建设与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出台支持“新工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强对“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价,制定“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等,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运行管理新机制。
        3.3深化产教融合,凸显纺织专业特色,释放发展新动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主动满足江浙区域纺织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需要,全面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校企携手合作,真正发挥社会资源、行业资源在育人环节中的作用,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通过整合和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学以致用,助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努力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际训练,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3.4注重实践,强化工程能力
        工科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工程师为目标,毕业生必须具有工程师的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和素养,即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专业培养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研究、实习实践指导等,确保将行业最新需求和最近进展引入课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工艺制造评价实验实践平台、技术管理研发实训实战平台等。为学生快速学习、科学探究、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差异化训练,以解决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欠缺、难以适应行业科技创新对人才需求的问题。构建校企联合、虚实结合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的交叉融合项目式、虚实结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创建课内外联动、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实践与创新并重、专业与行业对接、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实践教学特色。
        结束语
        总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新经济的发展,紧跟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步伐,传统专业改造提升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新工科”理念下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体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创建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新范式,形成对接产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红,林洪芹,毕红军,王春霞.面向新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03-204.
        [2]季萍,王春霞,陆振乾,何雪梅,柏昕,林洪芹,郭岭岭.新工科理念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纺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06):486-488+510.
        [3]罗建勋.“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为例[J].北京皮革,2020,45(08):26-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建...
•   ...
•   ...
•   市政...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