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钟
身份证号码:4409231986091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创新,不仅在于养殖技术方面,相应的绿色生态养殖理念也深入行业内部。具体对于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生态和水源,同样也更是可以有效的提升养殖效果和质量,以此提升经济效益。本文分析和研究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有效及合理应用。
关键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淡水养殖;应用
1导言
淡水养殖行业现阶段更加需要重视绿色环保养殖技术的应用。要合理选择养殖位置,并且控制水源和水质;合理选择相应的水产品品种;需要合理的使用饲料以及有效的对水质进行调节,这样能够确保水产品在良好的水环境下,借助自身的优质品种特性,再加上科学的饲料管理和水质调节措施,进一步能够稳定生长,体现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以及重要影响。
2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应用的意义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在于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环境。养殖环境对淡水水产养殖的质量至关重要。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是对淡水养殖过程一些水体的选择、水质的养护,加上对养殖产品的保护。多使用一些水草等进行水质的优化,并减少药物的使用,使水体保持自然状态,养殖出的水产品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
淡水养殖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养殖技术创新是推进我国淡水养殖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现阶段的淡水养殖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对一些养殖病害的处理措施不够环保等,都切实影响了我国淡水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不仅能促进规范养殖,更加重要的是能体现生态养殖,保障淡水资源的健康,以及整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
3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品都沿用传统的淡水养殖模式,所应用的养殖思维和养殖技术与现代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地区相比较有些落后。养殖户们普遍只重视所养殖的水产品的数量和产量,较少关注水产品的质量。为了增加产量,传统的养殖方式只重视放养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来达到增产的目的,这就造成了水生动物的密度过高,超过了水域的承载量,由于过多的食物残渣增加了水体的生物耗氧量,滋生大量的细菌,造成水体恶化,从而诱发各种鱼病的发生。可能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同时由于水域环境污柒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达不到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由此同时可见,应用传统的养殖技术和方法时对所在区域内的池塘水域不能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池塘养殖水产品时间过长,所养殖的水产品超过池塘的容载量时,很容易破坏水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对水域的水质、空气等都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也可能会滋生细菌和病虫害的危险,这些不好的消极影响都会给池塘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同时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既不利于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也不能满足消费用户对水产品食用的质量要求。因此,博白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非常重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本地推广的那林鱼小窝流水就是绿色生态方式,采用纯生态养殖的那林草鱼因品质上乘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那林草鱼的售价是普通草鱼的3倍左右,养殖户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当地政府把那林鱼养殖产业作为扶贫产业来抓,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有力促进了那林鱼的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扶贫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4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
4.1养殖位置选择
对淡水水产的养殖,一般都在池塘中进行,池塘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因此,要求对养殖环境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以及适宜。具体操作是要确保养殖区域的水塘面积足够,相应的水质符合养殖标准,以及具备良好的交通,这样便于水产品的运输,并保障新鲜和质量。
与此同时,在进行绿色生态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模拟水产品的自然生长环境,具体可以在相应的养殖区域内部种植水草,根据养殖面积的大小,合理控制水草种植面积,也需要注意有效控制水体避免出现污染问题。这样水产品才能在合适的环境下生长,水产品质量才能提高。
4.2挑选适宜的水产品种类
淡水养殖户在使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期间,应科学选择水产品的品种,筛选最佳的养殖品种。首先,养殖户在了解、掌握池塘的水质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选择适宜的水产品种。其次,所选择的水产品种类应该存活较高,发病率较低,保证存活率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可以采用混合的养殖模式,如将鱼、虾蟹一同养殖,合理控制养殖比例。
4.3严格控制饲料质量,科学饲养
在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过程中,应避免添加抗生素、激素物质,而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适量添加肉毒碱、腐殖酸、维生素C、甜菜碱、几丁聚糖、糖萜素等生态型饲料添加剂,全面贯彻天然食性、绿色特养的原则,避免饲料质量不佳对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效果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鲤鱼、鲈鱼、鳜鱼等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应严谨直接投喂冰鲜幼杂鱼的行为,而是引入专用复合饲料系列产品。
在周边山坡、田野、上游闲置荒田上种植牧草,如黑麦草、象草、黄草等,同时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浮萍、细绿萍等水草。或者选择农家自备饵料以及自然界野生绿色青饲料,依据定时、定点、定位、定量的原则,向建设的食场、食台位置,每日投喂相当于鱼体重量3.0%以上、5.0%以下的饵料。具体可以遵循看水、看鱼、看天原则,适当调整。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池塘内鱼病发生概率,可以选择混养法,将草鱼、花白鲢、鲫鱼、鲤鱼、大口鲶等不同生态位品种饲养,避免单一品种比例在50.0%以上。这种情况下,鲫鱼、鲤鱼就可以在寻找食物过程中“挖掘”池塘底部,避免环境滋生病原体,而发病鱼类因行动迟缓可被肉食性鱼类吞食,切断病原体传播渠道,达到淡水鱼类生态系统自动防控病害的目的。
4.4注意病害防治
淡水养殖时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发生水产品生长受疾病危害的困扰,给可持续发展生态带来阻碍,同时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应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时,养殖户需要做好对疾病的检测和预防工作,以此来促进水产品的正常生长。具体操作措施:第一,共生性的原则就是使该区域内所养殖的水产品与区域内的水植物、菌类等微生物共同生长,而不是为了给水产品扩大活动空间,人为地去破坏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在大自然中任何任何生物都是相互依赖、相伴而生的,一方的存活离不开另一方的支持与养护,因此养殖户在提升水质的前提下,也要重视水产品与其他生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支持,形成良好、完善的生态系统。第二,混养原则是根据当地的实际,采用稻鱼结合或稻虾、蟹结合等各种形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也促进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可持续的发展。用生物对抗生物,减少对药物的应用,保证了水产品的食用质量。
结束语
总之,传统淡水养殖模式下,过分追求水产品数量,忽略水产品质量,产值大量依赖于人工投入,可持续发展效益不高。而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则是一种依据特定养殖种类积极还原自然养殖环境的技术,可以提高淡水养殖的科学性,获得无污染、绿色、天然的水产品,推动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立足现有淡水养殖经验,依据特定养殖种类,对生产环境进行进一步创新,贯彻落实绿色健康的淡水养殖理念,提高养殖品的存活率以及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莹.探究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20,40(12):128-129.
[2]吕建国.淡水养殖中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J].江西水产科技,2020(03):39-40.
[3]张润梓.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8):107+109.
[4]徐义海.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江西水产科技,2019(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