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济南绿鲁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是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特色明显、人文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无论从哪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作为建筑从业者,将不同地域的在地文化融入当地建筑设计中,是一个体现国家设计的独特思维,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设计传承。为此,本文在此将对建筑地域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展开论述,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着手,而后指出当代建筑在文化传承,以及在地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域性建筑对不同地区建筑设计的启示,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科技与创新的手法层出不穷,有些建筑师甚至将高层建筑的设计作为个人审美与炫技的舞台,不断打破城市原有风貌,夺人眼球的同时过于标新立异。而高层建筑综合体作为被人工赋予功能的“庞然大物”,如何最大程度地契合地域环境,整合城市与山水间的关系,重塑本土地貌,这才是新时代建筑创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提供了一种思路——建筑模式语言,他认为模式语言由事件所支持,事件的基础是空间,空间又由许多建筑要素构成,也就是“要素之间构成的一定的关系模式”即为模式语言。从模式语言出发,分析客观要素组成的显性模式以及建筑背后要素组成的隐性模式,以求最终达到设计上的显隐共现。
1地域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过程中养成的生活习惯、语言特色、行为方式和精神认知方面的特色文化。这与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价值观、社会风俗等都是紧密相关的,这些也都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的形式之一。因为我国的南北、东西的跨度大,并且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差异,也就表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北方粗狂、南方柔情,不同的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物的风格,在实际的建筑物的设计中也应该与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构建起和谐的城市环境。这样的建筑物本身就与地域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突出了其生命力,也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等表现出来。我国不仅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同类别的地域特色建筑。例如,江南有着秀丽的水乡还有优雅的园林,而福建竹楼等有集聚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因为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南北方的建筑风格本身就产生了较大的不同,每个城市也各具特色。因此,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与城市的特色、文化等经典的元素紧密结合起来,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经典的城市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应该与建筑物的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筑物就兼具了艺术性和实用性,这种设计的作品不仅仅在自身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周围的居民等对于建筑物的认同感也会大大提升,这种归属感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品牌效益的体现。因为文化的融合发展和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融合发展,互联网对于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冲击时十分激烈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全社会普及中,人们接受外来文化和外来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等较之从前有了更大的变化,但是也正是因为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对比和冲击,才使得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并且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地域文化和建筑物的融合变得越来越便利,也带来了更多建筑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在当前城市居民的大众化审美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特色也与主流的审美进行了融合,设计人员需要积极考虑到多方面的文化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经典元素和文化精髓的深入分析,保证在深入的研究之后才将其融入设计中,这也是建筑行业和现代化建筑的必然要求。
2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
2.1对人文环境的回应
如果说自然环境决定了建筑的物质,人文环境则塑造了其精神。现代主义在风靡全球之后又迅速为人们所厌倦,正是因为其缺少了文化的因素。建筑一方面承担着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角色,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受到地域文化的滋养,又通过反哺,使文化的薪火愈发旺盛。现代建筑除了对自然环境作出回应,也应该同时体现出当地的文化意象。建筑是时代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仍通过模仿传统样式或粘贴传统元素无异于新瓶装旧酒,俗不可耐。就目前来说,最好的方式应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提取出新的形式与内容,再与建筑进行结合。在这一点上,已故建筑师贝聿铭无疑是集大成者。在苏州博物馆中,贝聿铭将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穿插,虚实交融、旷奥兼用,让游客如同置身于园林秘境。建筑形式上,采用黑白灰的色调,白墙黛瓦、入口处的山水小品等都将中国江南水乡之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2.2将绿色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现代建筑基本以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为主,各地在发展现代文化建筑同时,除了将各地民俗、文化、历史融入其中,还应该考虑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地域建筑之中,其目的就是通过绿色可持续的设计能够在保障城乡发展的同时,也达到对环境的保护。譬如,贵州杆栏式吊脚楼高悬地面可以在潮湿环境下有效保持干燥通风,且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用的当地木材;传统北方四合院墙体厚度的差别可以减小南北房间的温差,而砖瓦窑也是当时北方较多的;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数百年来的绿色节能智慧。因此,建筑师在进行在地建筑设计时,须在设计上多考虑空间等如何做到可持续;而在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首先考虑绿色材料,在有条件时将一些采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化学材料换成节能环保材料。既保证建筑应有的设计功能,又保证了对有限资源的使用控制。在保障人们正常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能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3提取地域文化原型
在建筑设计层面,可以尝试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要素作为线索,从当地丰富的文化,如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等中找到具备普遍意义又彰显特性的原型符号,通过将其几何化、具象化从而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基因植入建筑中。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实践创作中,可采取海浪这一原型,应用于建筑的空间造型与立面设计中,将其肌理通过提取、糅合、拟态等具体操作,形成水平向的波形条纹,同时在纵向上根据造型的不同倾斜角度渐变,以打造层层叠浪的韵律感,便可演绎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沿海城市韵味,从而兼具自然美学与地域风采。
结语
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地域性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探讨,本文以人们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为切入点,论述了建筑地域性的特征与本质,认为现代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应该对自然、人文环境作出回应,同时应尽可能采取适宜的技术结构。应注意的是,以上三点虽分开叙述,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建筑技术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水平,建筑材料除了要看当地资源,也需要看当地的经济水平,而经济水平又和文化挂钩,相同的建筑材料又因为技术的差别而导致建筑形式的不同,同样的地形和气候又会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建筑文化,所以,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点。时代在变化,地域性也在跟着变化,现代建筑如何与地域性达到最终的契合,仍需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帅.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2]涂慧君,李嘉乾.当代体育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简述山西芮城文化体育公园的创作思想[J].新建筑,2019(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