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李彩晶
[导读]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塑造高尚人格,
        李彩晶
        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7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塑造高尚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德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是        :德育教育的本质回归;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根本体现和本质要求;德育教育效果检验的标准;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关健词:德育教育、道德主体、健全人格

引言: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德育教育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德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种健全人格应该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德育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特别注意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要求,个人的心理发展        需要,化解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德育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育,更要切合实际,要注重道德“主体”既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使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契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需要培养个体道德健全人格
        从社会生活的维度看,传统社会要求德育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它事实上要求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无条件地接受既定的德育教育过程。在这种德育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可以说从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这是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简单、稳定的特性所决定了的。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生产力、经济、社会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变化,人们不断遇到前所未有的各种新问题、新关系、新价值,社会道德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势,常常很难用或无法用既定的主流价值取向予以合理解释与妥善处理。这时,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面对这种“价值多元化”,以至在这些多元化价值之间寻找恰当的支点,以应对多发的、难有止期的价值冲突,培养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的个体即拥有健全人格便成了时代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二、道德教育的本质回归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维度看,首先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它在被人诚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德育教育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知晓道德规范,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更广泛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从而做出道德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抉择。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有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学校德育教育理应重视“人”本身,尊重人本身的发展需要,时刻以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这其实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回归。
三、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根本体现和本质要求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价值引导的情景中德育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身的实践活动水平是学生道德发展方向、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促进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德性的获得和发展必是自我要求、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结果,没有亲身的道德实践,便没有道德经验,更不会产生道德要求,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所以,从本质上讲,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从自觉到自愿,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更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主体参与的过程即激发道德需要、实践道德行为、产生道德体验、实现道德建构的过程,通过参与,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并产生新的情感需要,同时,通过这种情感体验顺利完成“内化”,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把当代德育教育的要求变成自愿,自主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取得最优效果,因为德育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而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只有从德育主体最根本的内在“人格”入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才能抓住德育教育的重心,为提高我国德育教育水平打好基础。
四、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健全学生人格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德育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德育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因为德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德育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即健全人格。
五、学校德育教育效果检验标准应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健全人格
        真正的德育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德育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因为德育教育实际上是模塑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任何生命都是独特的,而在一个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中,所获得的是一种表现其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包括语言、情感和行为),是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它最终将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
六、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全人格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从《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德育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德育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德育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从哲学上看,要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不断地从量上进行减少人的自然属性。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本能表现,特别是在利益方面往往注重于自我利益。因此,要依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属性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属性的教育。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从事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活动,人在生产活动中必须要进行各种交往,特别是在利益方面,如何处理好利益关系,直接关系到人们交往关系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在当前社会属性教育要以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内容。学校德育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因此,“学会做人”,从最基本的人格教育着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
[1]  [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14):63.
[2]王雪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理论观察,2006(03):159-160.
作者简介:李彩晶(1964.10-),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思政方面的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