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事求是”看新闻真实性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陈倩倩
[导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一切生产活动应该践行的根本法则

        陈倩倩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一切生产活动应该践行的根本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风靡,假新闻多如牛毛,以假乱真。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时刻牢记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

关键词:实事求是;新闻;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把握客观事物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然而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未明确提及“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实事求是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和体现。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因此,实事求是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一切生产活动应该践行的根本法则。这让我联想到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新闻真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风靡,假新闻多如牛毛,以假乱真。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要时刻牢记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还新闻一片净土。
        在现实中,新闻报道要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有些记者为了吸引读者,造成轰动效应,就任意夸大或者凭空杜撰,造成新闻报道的不实;有些记者缺乏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出现有偿新闻,自然失信于读者;或者有些记者缺乏求实精神,对新闻事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采访,而轻信一些片面之词;还有些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还没弄清事实,一味图快,草率成篇,也容易造成新闻失实;当然也有些记者是由于个人能力的有限,他们没有很好地领悟新闻规律和特点,而是像写文学作品一样地写新闻,随心所欲地加工,自然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记者应该努力克服主客观上的种种因素,冲破各种阻力,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信誉。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它不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报道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尺度。
        毋庸置疑,所谓新闻的真实性,首先指的是事件的真实性,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消息。具体而言,这种真实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乎发生了那么一个事件,那个事件也真实地存在着。这个事件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这一定义简洁概括了新闻的特点,也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辨别新闻真假的主要标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点。我个人觉得新闻真实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是事实是必须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新闻的要素必须完全真实的,必须确凿无误的。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外,还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人们注意到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掌握全部事实的基础上,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如2021年6月13日6时40分,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市场发生一起燃气管道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并连续几天都继续跟踪报道事件后续,如湖北成立事故调查组,初步调查结果公布等。客观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中,新闻工作者并不能这样就让新闻报道事实,还是得认真努力地挖掘事实的真相,而不是随意失实报道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对新闻本质的要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则是新闻工作者客观反映事实的结果。新闻能否真实,能否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反映是否正确,他的主观认识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并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做到了这一点,他写的新闻就是真实的,反之,他写的新闻就是失实的。新闻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对待事实的态度,新闻工作者尊重事实,对事实采取正确的科学态度,如实反映事实,这样才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报道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民,人民群众每天为了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信息,了解世界变动的真实情况,才会通过读报纸、看电视,使用互联网等不同途径接受新闻媒体的宣传,人民群众接受媒体的宣传和接受多少,就得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度是以报道真实,讲真话为前提的。
        报道新闻的媒体坚持新闻真实,实事求是是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道德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新闻媒体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失去存在价值,最终将会被淘汰和唾弃。《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2020年十大假新闻,其中包括“十万只浙江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南昌赣江大堤管涌15名党员率先跳水封堵”、“林则徐后代林东被查”、“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等,这样一则则似是而非的虚假消息在当时影响甚大,这样的新闻媒体以后所报道的新闻都会让群众对之抱着怀疑的态度。
        新闻真实把不仅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失实的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是社会的公害,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有明确的信念: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事业所要坚持的阶级性、党性、思想性和群众性。如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载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作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长达三个月的太空之旅。这一类国家大事的新闻报道,各新闻媒体更要小心谨慎地对客观事实进行正确的报道,因为这一类型的新闻报道失实而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也难以估计的。换句话说,新闻的真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始终不移地坚持贯彻实事求是刻不容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基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更是新闻宣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闻事业的生命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洪亚非. "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J]. 社科纵横, 2007, (9):27-28.
【2】刘应钦, 曹华. 实事求是——新闻工作的灵魂[J]. 理论月刊, 2001, (2):42-43.
【3】张鹿园. 新闻报道应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 第7卷(3):146.
【4】田聪明. 新闻工作者要潜心践行“实事求是”[J]. 中国记者, 2016, (1):11-13.、
【5】郭克燕.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实事求是原则[J]. 传播力研究, 2019, (8):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