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下的高中地理逆向思维探究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曾国泰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的不断推进下,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曾国泰
        福建省石狮市第一中学  3627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的不断推进下,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着一定的选拔的作用,是高考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同时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也是帮助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理念上的重要一环。其中,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逆向思维是一种独特而又相对重要的思维培养方式。因此也在当前的高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为此,本文通过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中的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逆向思维
前言: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将课堂中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通过引导学生,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其特有的地理的思维方式。然而有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采用由因到果的单项设问,因此许多学生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也只会运用正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解题,忽略了当思维进行逆向,通过倒推法的方法解题,有时会比正向推理更为简便。因此,本文通过对问题式教学下的高中地理逆向思维,进行相关的教学探究。
一、创设逆向问题链,激活课堂
        在高中地理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阶段的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较为高度理论化和抽象概念化。因此高中阶段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授过程中仅仅是通过运用传统的语言文字描述以及课本中所呈现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口头概括和板书记录的方式进行教学,其课堂呈现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佳。然而,如果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在平日里能够有意无意识的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的教学素材的收集,并且对所收集的相关素材进行有目的性的处理整合,总结成一套教学案例。然后在课堂中通过所收集的相关教学素材所整合的教学案例进行相关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通过所创设的情境巧妙地为学生设计于有利于学生培养其逆向思维问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问题链。
        例如,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相关于人口数量的变化这一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那么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在展开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当前的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以及三胎政策,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家里是否会考虑有生二胎或是三胎的打算,并且问学生,如果父母生下弟弟或者妹妹,对自己的生活是否会造成影响?同时也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我国政府在全面开放二胎和三胎政策?为什么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后,仍然没有达到人口的预期效果,因此而展开三胎政策?通过向学生询问相关的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课堂的教学,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带入其教学情境,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教师通过问题探究,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起到激活课堂的教学作用,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其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也能够关注到我国的人口发展情况,并且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


二、执果索因,驱动逆向思维
        “执果索因”是人们在进行科学的相关研究与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采用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对于地理事物演变的探索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的演绎,是惯用的思维方式。因此,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在进行设计相关的问题练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学生在本学期以及以往的学期中所学习的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知识框架的体系构建,以及学生对于认知地理的相对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条件限定,以此确保学生在进行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自身所学习的相关的地理知识展开解答。
        例如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在对于水果中芭乐的糖分含量下降,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的设问:芭乐的糖分含量为何下降?芭乐的生长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果袋的包装,是否会对其糖分含量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除了对农业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哪些产业?教师通过对芭乐的糖分含量进行相关的设问,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水果的生态环境的研究与探索,以此来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摸索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不定性因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也更加的关注了人地协调的发展。
三、归谬反正,提升核心素养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的学习期间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通过反证法,其目的是为了让正向的逻辑思维通过逆转的过程,以此来形成一种逆向思维,便于某些地理知识问题的解答。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以此来假设与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相反的地理答案的结果成立,让学生对所成立的知识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对这种相对立的地理知识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从中发现出相关的地理问题,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假设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文献阅览以及合作探究,以此对假设进行论证,从而获得思维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知识点教学为“热力环流”,因此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在进行完毕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后,学生可以通过对“热力环流”这一知识体系进行相关探讨与分析,提出学生自己的假设观点,如:高压环境下的气温一定比较低,而低压环境下的气温一定相对较高吗?随后,学生通过地理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相关内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以此来认定自己的观点是否成立。通过让学生在知识点的认知层面产生对立的认知冲突,以此引发学生对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论证,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假设的判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自己所建构的地理知识的结构体系,以此帮助学生提升其在地理这门学科上的思维逻辑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结:
        总的来说,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式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该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云光.问题驱动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0):10-11.
[2]赵小晖.问题式教学下的高中地理逆向思维探究[J].考试周刊,2021(26):149-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