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野下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于慧强
[导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本有一则寓言《我要的是葫芦》。
        于慧强
        杭州市余杭区云会中心小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本有一则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邻居劝他治一治,他还振振有辞:“我要的是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掉了。
        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葫芦上,对叶子上的虫子却熟视无睹。等待他的自然是竹篮打水的结局。同样,今天我们抓教育质量,不能也犯类似的错误,否则我们将成为第二个“葫芦农夫”。
        从办学的角度,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学校要以系统论的视野,致力于抓全面的质量。舍本求末、急功近利,往往会落得沮丧而归的结局。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植株,课堂教学的优化如固其根本,教学管理的落实似壮其藤茎,生本教育的研究为茂其枝叶,校园文化的积淀犹彩笔生花,教育质量的提升则同瓜熟蒂落。实践证明,建设教育质量长效管理机制作,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一、深其根,立足课堂教学
        如果把教育质量比做果实,它是由根、茎、叶供养和花朵孕育而成的。本固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提高教育质量,其根本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1.结合课例,推进校本教研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提出了校本教研的新思路,立足课堂,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遭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结合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从中发现问题,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校本教研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又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走向常态化。
2.探究优课,践行教学理念。
教育的高质量是以课堂教学为承载的。因此,我们将教学工作重心指向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探索这一领域,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将课堂教学视作教师的立身之本,在教师中营造一种人人追求、时时追求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氛围。我们重视教师在“做中学”,以此为突破点,开展行动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岗位演练。创设平台,让他们压担子、挑大梁、唱主角,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为此,我们开展了以自荐课、汇报课、指导课、评优课为主的四级岗位演练。
        3.异步分层,提高课堂实效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人,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更要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积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壮其茎,落实教学管理
        欧阳修有诗云:“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教学管理就是为教学质量输送水分、营养的大通道。我校内部管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小步子、严要求的管理方法,动态管理,强化反馈、及时跟进,全面落实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为办学目标,采取服务在先,目标管理、分层实施的人本管理模式。注重过程、讲究实效、争创一流,发挥管理的最大效益,从而使学校达到纵向一抓到底、畅通无阻,横向环环相扣、松驰有度,不脱节、无内耗,使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1.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各校都在抓教学常规管理大同小异,也各有侧重。

我校提出“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在“做实”、“做细”上下功夫。一些原则性的常规工作,如按教学日课表开课,我们要求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同时强化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每次学科质量抽测,都要进行质量分析、归因,及时回馈,跟进措施,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各班级、学科、教师均衡、同步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2.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向习惯要质量
        习惯是终生受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也就提出了“向学习习惯要质量”的口号。主要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等。从一年级抓新生的入学常规开始,一直坚持到六年级。不断健全制度,严格要求,分层递进,灵活指导,树立典型,强化巩固,加强评价,注重效果。
        就像根所吸收的水分养料,经茎疏通,才能送到枝、叶,才能开花、结果。茎壮,才能枝繁叶茂。
         三、茂其叶,研究生本教育
        植物靠树叶吸收阳光,合成叶绿素,为催开花朵结下果实,提供物质保障。教室里张张小脸,就如片片新叶。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室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思想不断变化的个体生命,而不是无情的机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一本读不完的故事,这正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独特禀赋。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在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学情,根据学生学习状态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有效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生怎么学就怎么教,先生教的法子一定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得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只有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自己的人,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实现人人发展、人人得益、人人成材。
        四、繁其花,培育校园文化
        提高教学质量,要以适度的课业负担作承载的。狠抓学科质量的同时,必然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倾向。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体艺特色教育,把学生从教室里解放出来,开展学生喜爱的系列活动,促使教师在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益上做文章,引导教师从“苦干”向“巧干”转型,同时也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全校营造一个绿色的学习环境。当阳光、气候、风力、风向等各种条件具备时,校园这些祖国的花朵,就会百花齐放,绽放绚丽的色彩,并结成丰硕成果。
    五、硕其果,实现均衡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我们万万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单纯抓质量。实践证明只盯着分数,为抓质量而抓质量,这样不但教育思想不端正,违背教育规律,而且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我们应该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研究生本教育,从研究学的角度展开教的过程,培育和积淀丰厚的校园文化。让课堂教学的根系更深远,让教学管理的枝干更粗壮,让学习状态的绿叶更茂盛,让校园文化的鲜花更艳丽,均衡发展的果实就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当然,我们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反思、改进。我们做了我们认为需要做的事情,我们还要坚持我们认为需要做的事情。我们会一如既往,坚持质量立校,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努力建设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满意学校,造福一方百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