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张元念 2.杨汉帝
[导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张元念   2.杨汉帝
        1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    2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小河中学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给生命带来威胁的同时,心理疾病也伴随着疫情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小学生属于易受不良情绪影响的群体,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体育课程中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纵观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访问调查、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将小学体育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体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教育部自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开始至今,相继颁布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1】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近年来,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显而易见。与此同时,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防疫的特殊形式,导致部分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针对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给出专业的心理干预建议。体育课作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课程也备受关注。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健全小学生健康人格以及发展健康心理素质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梳理后疫情时代背景之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设策略,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及资料,并从期刊网及中国知网等官方网网站上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访谈法
对常州市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及想法和建议,使本文论据更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以及价值性。
        1.3探索研究法
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疫情缺乏前人的研究信息和理论,本研究针对后疫情时代在小学体育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国家对新冠肺炎出台的防治指导意见、相关政策的贯彻等对以后开展体育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及指导的探索。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都处于一个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根据查阅资料以及文献检索中对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具有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行为,完整的人格,能适应社会,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2】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逐步受到关注。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小学生性格开朗、与人为善、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同时,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素质不高的现象,而居家防疫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独立概念模糊,习惯性的依附长辈、老师;独立意识薄弱、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结协作意识,对新环境有抵触心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被外界因素影响;责任意识尚未建立,承担责任能力较弱;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遇到问题不自信,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人际关系处理上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社会退缩等现象。


        3.2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疫情影响,学生愉快的假期计划被打乱。外出计划全部被取消,居家防疫成为整个假期的主调,“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战场,这毫无征兆的变化给小学生的心理带来诸多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1.情绪管理失控:起初,受疫情肆虐的新闻影响,全国沉浸在对新冠疫情的恐慌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存在对疫情的过度恐慌;接着,延迟开学以及线上教学的新型学习形式致使学生对此种学习形式产生不适应的心理,部分学生呈现白天焦虑,晚上虚度光阴的负罪情绪;再者,疫情的爆发,居家防疫的状态,让不少学生产生人生无趣的观念,生活索然寡味,久而久之向抑郁的方向发展。
        3.3学校体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3.3.1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学校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课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选择不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创造了条件。再之,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更能释放天性,激发学习兴趣,不管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的状态;同时,伴随思维呈现活跃状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3.3.2有助于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学校体育的项目丰富多彩,体育项目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原因。不管是从简单的体育游戏还是到复杂的组织体育竞赛,竞争与协作意识一直贯彻其中。一些集体项目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素质以及运动智慧,还对同伴的配合要求极高。团体项目需要学生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才能取得成效。由此,集体项目有助于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3.4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策略
        3.4.1建立心理健康联动机制
首先,在政府的主导下,教育部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督促完善学校教育机制【4】并加强卫生健康等部门之间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其次,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依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最后,提高家庭社区的辅助作用,开展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鼓励社区通过举办家庭运动会的形式,协助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4.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理防线的第一步。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持续协调配合,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形成稳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同时,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基本任务和基本功能,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学生情绪,促成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消除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定期开展理论技术培训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实现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的总目标的重要部分【5】。
        4.小结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引起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关注。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引起全国范围内的重视,小学生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程势在必行,培养学生健康身心的同时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联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营造健康文明校园,才能切实有效的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方面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进一步安排部署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工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子敏. 小学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5.
[2]曹占军.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0):74-75.
[3]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