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体育学习素养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丘小建
[导读]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丘小建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无论是在运动能力,还是在健康行为,抑或是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人体逐渐进入到快速发育期的重要阶段之一,其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生理特点,以课标精神指导教学,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从小喜爱体育运动的热情,树立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和价值观念,学会自主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为提高终身锻炼本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学习素养;小学生;实施途径
        小学生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其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及良好的学习素养,将对其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方案,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不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掌握适合自主锻炼的体育技能与方法,真正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造就社会一代新人。
        一、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互动,将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关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每个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稳步推进和顺利开展。
        同时,教师还要立足实际,面向全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及教学需要的方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要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共同提高,使学生体会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合作素养的提升。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构建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来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与决心,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针对活泼好动且经常违反课堂教学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寻找优点,不断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展示的空间与平台,如:展示个人的技术动作、表扬与同伴的配合意识、赞赏在纪律方面的进步等等,以此让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优点,逐步克服、改进自身不足,促进自身更加主动投入到集体活动中,真正成为师生和谐的共同体。
        二、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的。它重视教师在每个教学部分的主导地位。无论是课前导入、常规的检查与落实,还是学习技术的基本部分,甚至是调整放松的结束部分,教师都借助语言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动作要领以及指导纠错等各个环节进行较为较为详细、全面的描述与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只能处于“认真地听讲”“仔细地观察”等状态中,既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也没有积极思维的空间,更没有自由展示自我的平台,久而久之,学生对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就逐渐减退,运动技能与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培养等不足。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精神,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为终身体育锻炼掌握必备的运动技能而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启发式教学法。

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如实回答问题:篮球为何滚得快?垒球为何滚得远?矿泉水瓶为何滚得慢且不远?方块木板或小石块为什么滚动不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身体变化:怎样由站立姿势变成滚翻动作呢?此时此景,教师结合动作示范,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前滚翻”的运动表象,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蹲撑”“蹬地”“团身”“滚动”等相关要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发体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根据课标精神,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地区、学校课程资源,不断吸引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注意力和兴趣性,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主动学练,达到锻炼身体及提升学习素养等任务,例如:发挥“橡皮筋”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既可以把橡皮筋当作起跑线进行起跑练习;也可以把橡皮筋当作横杆进行跨越式跳高练习,还可以把橡皮筋当作“跳格”素质锻炼及游戏练习……这种简单实用的器材,不仅融趣味性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练习时热情饱满,而且助推了学生练习的内驱力及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结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积极开发学生青睐的新兴运动项目,如:健美操。健美操是以舞蹈的形式完成组合动作的练习,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对动作的感受美和欣赏美。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现状,借助音乐的美感,加强对学生身体姿态、手臂和步伐等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动作后,再进行“初级”动作的编排和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健美操对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对技术动作掌握较为熟练且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再进一步编排符合学生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等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提升的健美操成套动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节奏感、表现欲的形成。
        四、掌握锻炼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  
        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极少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学生的表现,未能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感和新鲜感,抑制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则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等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武术基本功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不同程度,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与练习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解决“拧腰送肩”及“力达拳面”技术要领,采用了两人一组面对面的“冲拳推掌”的合作学习;有的则手拿一张报纸,让同伴用冲拳的形式击打纸张;为了增强练习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正确掌握“马步”技术动作,有的学生边看技术图片,边模仿练习;有的学生进行背靠背的马步半蹲的练习;还有的则采用面对面成马步,立掌相对并用力互推的对抗练习;还有的小组则在小组长的统一口令下进行集体练习……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习体育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已学的技术动作,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与同伴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学习素养对崔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状况制定适合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设计,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不断丰富师生的情感,更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身长发育和运动需要的练习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斗志,让学生在和谐、积极的体育活动中快乐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并养成旨在促进运动能力和学习素养提升的锻炼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葛超.创造性思维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5):70-71.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解读[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张利红.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5):80.
        [4]丁燕妮.培养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134-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